北京首次發現恐龍存活記錄:延慶驚現數百個大腳印
價值—
比恐龍蛋更珍貴
“別看只是腳印,在科學上,它甚至比恐龍蛋化石還要珍貴。”張建平介紹說。
那么,遠古時期的恐龍留下來的這些神秘“大腳印兒”,究竟能告訴我們一些什么信息呢?恐龍足跡又有哪些奇妙之處?
恐龍足跡是脊椎動物足跡化石的一種,是恐龍在濕度、黏度、顆粒度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腳印所形成的化石。張建平說:“恐龍骨骼化石是恐龍死亡以后留下的;恐龍足跡是恐龍在生活期間留下來的,保存的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間,它可以提供許多關于恐龍生活、行為以及古地理和古環境方面的信息。”
因此,恐龍足跡具有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如果當地沒有保存恐龍骨骼化石的條件,就需要通過發現的恐龍足跡來判斷當地生活過的恐龍種類。”張建平說。
通過恐龍足跡,人們可以了解到恐龍的行走姿態,推算出恐龍的長度、重量和大小,還能計算出恐龍的行走速度。恐龍足跡還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古環境與古生態。此外,科學家還有可能在足跡化石中發現新的恐龍類型。
“我們可以把恐龍足跡看成是恐龍腳部的軟體部分在大自然中制造的模型。”張建平說,“恐龍足跡能反映許多恐龍行為方面的信息,比如群居、奔走速度等。另外,大量相同類型的足跡保存在一起,也揭示了恐龍群體生活的信息。而且,恐龍足跡是原地埋藏和保存的,這就為指示化石保存地的古環境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此外,一只恐龍只有一副骨架,可是在它的一生中可以留下大量的足跡,這除了提高化石保存的概率之外,還大大擴大了恐龍的生存空間,記錄了恐龍生活時的活動范圍。
釋疑—
上億年前足印何以保留至今
“恐龍足跡的形成與保留,都非常不容易!”張建平教授慨嘆,“恐龍足跡的形成條件非常苛刻,太干的地方不可能留下腳印,太濕的地方也無法留下腳印。”
原來,恐龍踏出足跡以后,如果馬上下雨,或者被水淹沒,尚未干燥的足跡很快就會在水中消融。因此,足跡在潮濕的地面形成后還需要一定時間的干燥過程,待保存足跡的地表干燥硬化后,再被后來的沉積物掩埋,才容易形成化石。因此,在干旱地區的湖濱、海濱、河濱等沉積環境中保存足跡的可能性就高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恐龍足跡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的地表暴曬,使自身得以干燥以便日后成形,但是這對于恐龍尸體的保存卻極為不利,因此,恐龍足跡和相關的骨骼化石往往很少在相距較近的同一層位被發現。
而延慶縣地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是著名的燕山運動命名地之一,境內留存有距今1.3億至1.8億年間形成的與燕山運動相關的地質記錄、1.3億至1.8億年前的硅化木群、十幾億年前的海洋沉積遺跡、新生代喀斯特地貌等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跡資源。這些獨特的地質環境,都為恐龍“大腳印兒”的保存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