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有健康,才有小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黨和政府著力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惠及億萬人民群眾的民生工程。2011年是醫改攻堅之年,也是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推動醫改五項重點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一年。各地以推進全民基本醫保為目標,使百姓得到更多實惠;以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為抓手,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以改革試點為突破口,探索建立公立醫院新模式,統籌推進五項重點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從趨利性回歸公益性,醫改這個涉及人口最多的民生工程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為報道基層醫改的做法、成效和經驗,進一步推動醫改工作,中國改革報從2月13日起開辟專欄,集中刊發系列報道。新華網將陸續轉載,敬請廣大網友關注。
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300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0元!
一次性取消14所試點縣級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全部回歸公益性!
2011年,青海省醫療衛生支出50.5億元,支出比重遠高于其在全國的收入比重!
醫改年度目標完成任務92.78%,超額完成國家規定任務13項!
基本藥物、大宗非基本藥物、一般醫用耗材全部實行以省為單位進行免費集中招標采購。全省11家三級醫院優質護理服務開展率100%,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五統一”、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4項任務正在推進……
醫改三年來,財力薄弱的青海省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全力確保醫改資金及時足額到位,演奏了一曲氣勢恢宏的改革樂章。
今年1月10日~14日,青海省組織七個督導組深入各地區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座談討論、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全省醫改任務完成情況進行了全面考核評估。此舉將為青海省編制醫改“十二五”規劃,順利推進下一階段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青海省委書記強衛表示:“醫改的最終目標就是讓每一位群眾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造福各族群眾。”
經濟總量不大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低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千家萬戶的幸福,雖然我們與全國比經濟總量不大,但青海人民的幸福指數不能比別人低。”
“一定要本著對各族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精心組織、有序推進,奮力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醫改之路。”
2010年12月22日,在青海省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會議上,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省長、省醫改領導小組組長駱惠寧代表青海省委、省政府對全省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正式開啟了青海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攻堅之役大幕。
在中央支持下,醫改三年來,青海財政對衛生事業共投入121.86億元,其中2011年,青海省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0.4億元,僅占全國財政收入103,740億元的0.26%;當年全國醫療衛生支出6317億元,而青海的支出達到50.5億元,占全國醫療支出的0.79%,其醫療衛生支出在全國的比重遠高于其在全國的收入比重。
青海在國家支持下三年累計籌措10.29億元,實施12類462個項目,全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先后對43個縣級醫院(含中藏醫醫院)、104所鄉鎮衛生院、19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87所村衛生室進行標準化建設,基本實現每個縣至少有1所縣級醫院、1所~3所鄉鎮衛生院達到標準化建設水平。2011年,青海省財政投入2400萬元,對全省601個不達標村衛生室進行標準化建設,同步配齊常規診療設備,使全省村衛生室標準化率達到100%。投入資金4200萬元,實施鄉村兩級醫療機構以健康檔案為基礎的信息化建設,提高基層規范化服務水平。目前,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0%落實了財政專項補助資金,100%的人員經費實行了全額撥款。
今年,青海省政府下發《青海省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范圍,并落實稅收、價格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同時重點支持社會資本在城鄉接合部、城市新區、工業園區、大型工礦區、農村牧區等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區域舉辦醫療機構。并鼓勵社會舉辦普通醫療機構、中醫藏醫醫療機構,支持舉辦高端醫療機構,鼓勵有資質人員依法開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或個體診所。目前,青海省多元化辦醫的良性競爭機制已經形成,近兩年,全省新增非公立醫療機構11家,打破了政府包打天下的格局。
青海省已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要力爭全省衛生事業財政總投入占GDP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例明顯下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發展目標。
青海副省長、省醫改辦主任馬順清表示:“欠發達省份走出一條醫改成功之路,必須找準深化醫改的路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普惠性上下功夫,在改善民生健康指數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