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輕易不能再拍 "數錢"同時伴著挨罵
近兩年,四大名著被陸續搬上熒屏,不可否認,創作者還是抱著敬畏之心想去做好這件事情,但無奈自身和團隊能力有限、逐利和浮躁的業界環境使然,最終難盡如人意。某位學者就透露,他當年去給新版《紅樓夢》上課,全劇組讀過原著的不超過10人。面對此種絕非個例的創作氛圍,早在2011年4月舉行的電視劇導演年會上,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稱,“專家學者觀眾對‘四大名著’的翻拍有褒有貶,我們也反思了很多管理經驗,名著翻拍對普及民族文化還是有作用的,但不能輕易去碰。”李京盛表示,“短期之內,四大名著不能再拍了。”
翻拍·動機 順應國際潮流
面對奉為經典的老版和觀眾挑剔的眼光,制片方要承受的口水壓力只是大小、而不是有無的問題,但為何還會像搶香餑餑一樣爭取拿到立項?
新版《西游記》制片人張紀中就坦言,“翻拍的作品一般都是經典,比較保險。像四大名著畢竟有那么一本小說,‘平地起高樓’非常難。與老版相比,翻拍時如果能夠融入新的想法,部分觀眾還是能夠接受的。”但從播出后的反饋來看,太多聲音對造型和特效提出了質疑,看來還是不能接受。“團隊能力和制作水準真的達不到,拍什么都有風險;電視劇產量一年兩萬多集,有多少能播出來?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新版《西游記》還是成功的,它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比如特技沒那么好,但整體上還是有跨越的,比以前已經好了很多很多。我覺得,能不能提升和推動同類題材的作品,也是考量一部作品成功與否的標準。新版《西游記》使國內的CGI(特效制作)水平提高了很多。”
作為新版《西游記》投資方,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就是想做一件有影響力的事情,而且他認為翻拍是一種潮流,關鍵是要與時俱進。“翻拍是國際流行的慣例,隨著時代的發展,名著經過重新詮釋所散發出的不同味道是有價值的。以《西游記》為例,86版的特色是造型的戲曲化,定位的兒童化;新版的造型更接近原著,更原生態,觀眾群更年輕化、網絡化。新版有不同的東西。”
華錄百納是新版《紅樓夢》的投資方,在公司副總羅立平看來,當初重新拍攝《紅樓夢》的目的很簡單,也很明確,就是要打造一部公司的扛鼎之作。雖然新版《紅樓夢》這桿大旗并沒有如預期般高高飄揚,口碑和收視也難盡如人意,不過羅立平還是認為,該劇從籌備到播出歷經十年,這期間正是因為有了“重拍《紅樓夢》”這樣的標桿式任務,公司上下在一種潛移默化的氣氛中出品了多部佳作,如《雙面膠》、《媳婦的美好時代》、《黎明之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