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醫改新理念打開生命“綠色通道”
“上門服務”、“先看病后付費”……山東省各級醫療衛生單位轉變理念,從細節做起,大膽進行服務模式創新,真正做到了對生命的尊重
2月4日,齊魯大地春寒料峭,一大早,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好生鎮苗家中心衛生室社區醫生張偉東就帶著筆記本電腦和血壓計,走進62歲的高血壓患者尹遵風的家。量過血壓后,張偉東說:“大爺,你這回血壓上升了不少,是不是過年喝酒了?不能喝了,要多休息!”他一邊說一邊打開電腦,調出老人的健康檔案,將這次檢查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
近兩年,濱州市鄒平縣著力實施“農村衛生普惠工程”,由政府出資,按照每200戶農民家庭配備1名責任醫生、每1.5公里設立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要求,打造“15分鐘社區就醫圈”,把家庭保健醫生式的服務送到農民家中。
鄒平縣農民所享受到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山東省加大城鄉衛生投入、大力推進醫療改革的一個縮影。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山東省以建設衛生強省為目標,以群眾滿意為標準,統籌推進醫改工作。截至2011年底,山東省全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省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全面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取得新成效,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正穩步推進。
家庭簽約醫生試點成功優質醫療資源執業基層
“每個街道都建了一所重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師數量夠嗎?他們的服務水平和質量能達到要求嗎……”2月22日,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李仲軍帶領相關處室負責人與6位省政協委員面對面現場答復提案。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侯風云一連提出了十大類20多個問題。
“近兩年我省多地試行了家庭簽約醫生模式,其中濱州、濟南等地的試點成效顯著。”山東省衛生廳相關負責人一一回答問題:為了提高社區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今年將在全省推開家庭簽約醫生的服務模式,并制定出臺家庭醫生責任簽約實施方案。
該負責人表示,截至去年,山東省已建2315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業人員達到3萬多人,“15分鐘就醫圈”基本建立。全省累計完成全科醫生轉崗培訓1926人,全省健康檔案電子建檔率超過50%。6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穩步推進。
此外,山東省還確定,濟南、青島、東營、棗莊、濰坊、臨沂、德州、聊城、菏澤等9個市轄區內實行醫師多點執業。由于醫生申請多點執業的特點是上級大醫院、知名醫生向下級、基層醫院申請,這樣就打通了一條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流動的通道。
記者從山東省醫改辦了解到,濱州市鄒平縣自2008年在全省率先實施以家庭保健醫生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衛生普惠工程”。目前,全縣共選拔了972名責任醫生,為全縣18.2萬戶家庭62.3萬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實現了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信息資源共享。
“讓城鄉群眾享受更多醫改帶來的實惠”,這是包括鄒平縣在內的全省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共同踐行的理念。自新醫改啟動以來,山東省衛生部門采取先期試點、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方式,鼓勵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大膽探索具有前瞻性的衛生服務模式,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邁出了從理念轉換到體制創新的重要一步。
綜合改革確保“零差率”兩主線兩關鍵統籌推進
“以前到鎮衛生院看感冒要60多元,現在只要20多元。”時隔一年的又一場感冒讓淄博市桓臺縣后金小區的金永在看病時受益不小,同樣讓他滿意的是,近來母親患病住院半個月,醫藥費核算下來每天僅花了20多元。
讓金永這樣的普通百姓實實在在受惠的,是山東省在2010年3月啟動的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在這次改革中,藥價虛高這一頑癥基本得到根除,并且逐漸倒逼基層醫院和基層醫生回歸了角色本位。
為了保證基本藥物制度順利實施和藥品“零差率”銷售,2011年6月,山東省啟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決定圍繞“藥品”和“醫療機構”兩條主線,抓住“采購”和“補償”兩個關鍵環節,統籌加以推進。
濱州市無棣縣自2010年12月20日起在全縣9處鄉鎮衛生院和2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啟動基本藥物制度。2011年6月,該縣被確定為濱州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試點縣,至2011年9月2日,綜合改革各項工作全面完成。截止到2011年年底,無棣縣社區和鄉鎮衛生院次均門診費用32元,比上一年下降30%,藥品價格平均降低36.5%。同時,為了確保群眾用上“放心藥、廉價藥、優質藥”,無棣縣在濱州市第一個推行了藥品招標采購制度。
“通過試行各項新制度,對患者已逐漸呈現出四個方面的實惠。”該縣衛生局局長董昭武說:“一是省錢,基本藥物不但本身價格低廉,而且報銷比例高;二是安全有效,政府在招標過程已經進行了必要的遴選,藥品質量有保障;三是可以避免藥物濫用;四是方便可及,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就能獲得。”
據記者了解,2011年6月底,山東省140個縣(市、區)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藥價平均降幅達40%,是全國降幅最大的省份之一。
此外,山東省還建立了長效補償機制,在全省范圍內按核定收支綜合補助方式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補助金額每市每月平均達到1304萬元,比改革前增加562萬元。
全民醫保制度基本建立新理念辟通道促成多贏
“報銷比例又提高了。”不久前,因心臟病住進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王金生發現新農合的報銷比例又提高了不少。
像王金生一樣,2011年,農民感觸較深的一點就是新農合的報銷比例在不斷提高。據山東省衛生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1年年底,山東省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946萬人,參保率達到97.4%;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6629.13萬人,參合率達到99.90%。政府補助從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所有市城鎮職工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報銷比例超過75%;各市城鎮居民和新農合參合農民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均達70%以上,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不低于8萬元。
醫改不僅需要體制機制“動大刀”,更需要點滴細節做文章。為了方便農村居民看病報銷,山東省開展了新農合即時結報試點,各級衛生單位更是從小處做起,盡可能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兗州市中醫院自2010年12月份試點推出‘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服務模式。病人辦理住院手續時,只需要與院方簽訂一份協議,不必交住院押金,等出院時統一結算時。家庭確實有困難的,還可以分期還款。”兗州市中醫院院長孔慶民介紹說,這項惠民政策的實施,讓兗州市中醫院的經營火了起來,每天就診量接近700人,住院病人有460位左右,病房入住率達95%以上,2011年的業務收入達到9100多萬元,比2010年增一倍多。從今年2月15日起,“先看病后付費”模式已在濟寧全市推開。
在濟南市中區人民醫院的專家介紹欄,共有內科、外科等各類專家25位。與其他醫院不同,這里有專家介紹欄卻不設專家門診,找任何一位專家都是普通的2元掛號費。去年一年,該醫院僅取消專家門診費一項就為患者減少看病成本30多萬元。
山東省醫改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先看病后付費”、“不設專家門診”等做法,對一家醫院來說是一件小事,但對于整個醫療體系來說是一件大事,是一種理念的轉變。它體現的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可以避免病人因為經濟原因而放棄治療,真正做到把生命放在第一位。
點評:“先診療后付費”的就醫模式,通過在山東省濟寧、臨沂、兗州等地的試點,取得了不錯的“療效”。表面看,這只是一種收費模式的變化,但意義非同一般。不僅會使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生命“綠色通道”,還能緩解病人的經濟負擔,為困難家庭雪中送炭。這一模式的推廣,受益的其實絕不只是患者,而是一次“百姓得實惠,醫療機構得發展”的“雙贏”。不但能夠幫助基層醫療機構贏得更多的就診量與口碑,也有利于緩和醫患矛盾,還能讓醫生免除后顧之憂,全心全意專注于醫療工作中。
醫改過程牽涉很多方面的利益調整,而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據中國改革報 記者 王春華)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