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醫改求解世界性難題
問道醫改:努力破解世界性難題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何破解重重困難,推動建立符合國情、惠及全民的醫藥衛生體制?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中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攥緊拳頭才能形成合力。
醫改涉及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綜合改革,只有建立強有力的組織實施機制,才能保證改革系統性地向前推進。改革伊始,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建立組織實施機制就已成為推進醫改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包括醫改在內的民生工程。2008年12月,國務院成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20個部門共同參加,統籌組織和協調全國醫改工作。
五指握緊,攥成拳頭,才能形成合力、強勢推進。醫改的組織機構建設避免了部門為利益而推諉扯皮、相互掣肘,形成無縫隙責任鏈條,把更多的不可能變為現實。
“衛生管理權限分割過大,是制約我國衛生工作的一個重大問題。由同一個部門統籌管理衛生投入、醫療保險、醫療服務和醫藥行業管理,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認為,強化醫改領導小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衛生行政管理體制中存在的部門交叉、職能分散等問題,在醫改工作中形成了強大的合力。
——看準方向才能少走彎路。
中國醫改方向明確,讓群眾盡快得到實惠,是深化醫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實現改善人民群眾享有醫療衛生服務條件這一根本目的,中國醫改突出強調維護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的要求,發揮現代國家人民政府的基本職責。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布,明確醫改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國務院隨后公布《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明確醫改五項重點任務。
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我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努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多渠道籌措資金,力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世界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文章說,中國新醫改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尤其是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促進公平性的提升,與這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相一致,也標志著過去20多年市場化路徑的轉變。
——削足適履不如量體裁衣。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但在中國要破解這一世界性難題,必須堅持立足國情,用中國式的辦法深化醫改。
廣西金秀縣長垌鄉滴水村地處大山深處,交通閉塞,缺醫少藥。為找到適合農村、適合山區的路子,2010年金秀縣在推動醫改時,結合瑤醫傳統文化,為村衛生室添置了瑤藥柜、治療床等瑤醫藥診療設備,并聘任世代相傳的瑤醫為村醫,全村和附近村的鄉親們有了大山里自己的健康衛士。
結合我國基本國情,中國式醫改三年間思路日益清晰:堅持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方針,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
“三年改革,我們從百姓基本需求出發,從基層做起,結束了基層以藥補醫的歷史,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明顯成果,讓老百姓從新機制中得到真實惠。可以說,制度創新是此次醫改的最大亮點。”日前,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在醫改座談會上說。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一份對中國醫改的分析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對農村和城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施建設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醫改投入的一半用于加強公共衛生服務,更新農村和城市的基層衛生設施,并培訓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