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豬舍
2011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食品事件將河南雙匯集團推上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而其鳳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也被社會各界視為一場奇跡。為一探究竟,數日前,記者深入河南雙匯集團采訪發現,使“雙匯”屹立不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其過硬的產品質量,更是對上游產業鏈——養殖業的嚴格控制與大力投入。
雙匯養殖正面向全國布局
數日前,記者來到了位于漯河市雙匯集團工業園區。放眼望去,整個園區一如想象中那樣恢弘,排布整齊的物流車輛停靠在工廠院內,像隨時聽候差遣的號兵。
隨后記者在辦公室見到了養殖事業部郭凱總經理,郭凱告訴記者,“雙匯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生豬養殖理念,并且一直在完善著,目前已經做好了布局全國的準備,‘自2002年開始,雙匯就一直對養殖業體系及產業鏈不斷完善、快速發展。’”
據他介紹,雙匯集團目前擁有7個大型現代化豬場和一個飼料廠。郭凱邊說邊在他的辦公室給記者演示起來,隨著鼠標的點動,圍繞漯河市總部建立的7個養殖基地從外景到內構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從遠處看,在綠樹包裹中,每個豬場都規劃成三個部分——生活區,生產區,以及技術設備先進的污水處理區。鏡頭拉近,豬場的角角落落清晰地展現出來,每棟容納672頭母豬的妊娠舍,整齊潔凈的保育舍,豬群正在進食的育肥舍……在一個曾祖代豬場分娩舍,可以看見正在分娩的母豬,和到處跑動的小豬。
郭凱告訴記者,雙匯集團現有的7個豬場包括兩個曾祖代豬場,兩個祖代豬場,以及3個商品豬場,圍繞漯河總部建立,全部應用自動供料系統。曾祖代母豬群1600頭,祖代母豬群5500頭;每年可提供純種豬10000頭,二元母豬50000頭,按照一頭曾祖代豬對應產能8000頭商品豬計算,雙匯年提供種豬可與年出欄1000萬頭商品豬相配套。
養殖業是一項艱難的事業,長期以來,養殖業難逃三年一循環的經濟怪圈,對肉類企業而言,也不利于控制成本。穩定生豬生產一直是國家在民生方面的重大舉措。日前,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對雙匯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契機,雙匯再一次提出發展養殖基地,并規劃雙匯的屠宰場建在哪里,養殖基地就跟到哪里。郭凱說道,“雙匯將選擇養殖條件成熟的地方,向全國布局。”
強化產業鏈源頭控制 遇到安全問題決不讓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中國肉類加工企業的龍頭老大,雙匯不僅承載著整個肉類工業的的榮辱和前程,更肩負著榜樣責任和社會使命,上游養殖業發展走向自然備受矚目。榜樣是榮耀的,同時,榜樣肩上的擔子也是最重的,如何在未來的征途中繼續發光發熱,把雙匯的養殖業做大、做強,打造行業長壽型標竿企業,讓其為整個產業鏈條的增值發力,雙匯一直在努力。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面對國內肉制品的巨大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在堅持“高起點,上規模,高效益”的原則下,雙匯將由過去的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規模型轉變,強化產業鏈源頭控制,積極調整管理隊伍,凡是遇到安全問題決不讓步。
郭凱介紹,雙匯不僅用專業化、標準化確保生產水平提高,也用工業化、規模化確保單場出欄量。在現有的管理體系下,不斷建立完善的可追溯體系,使豬群的動態全部實現ERP管理,從仔豬出生開始所有使用的飼料、疫苗、藥物均要記錄供應廠家、批次號、使用日期、劑量、執行人等,并錄入ERP信息管理系統,確保供應生豬的可追溯性。
“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們的需求向產品的高級賣點和更多的附加價值邁進,養殖企業需要不斷研究消費者將會對某種產品產生怎樣的新需求,這種需求能否達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規模,消費者都有能力并愿意為這種需求買單。肩負著榜樣使命的雙匯,如何將健康企業推向國際化,是接下來發展的重點方向所在。”他說。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張雷龍)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