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近代史,那是一段屈辱和飽經滄桑的歲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沒有自己的近代工業。新中國成立后,首要大事就是建立一個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近、現代工業體系:第一輛汽車、每一架噴氣式戰斗機、第一艘萬噸油輪、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締造這一項項偉大壯舉的,是中國的國有企業。
從登上歷史舞臺起,國有企業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主體和主導力量。新中國的前30年,本著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精神,國有企業幾乎由零起步,使中國工業化從一張白紙一躍成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強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又承擔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幾度陷入困境……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國有企業的擔當與付出,就沒有新中國60多年的成就與輝煌。
國企難,改革亦難。曾幾何時,國企改革脫困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主題詞,1998年全國國有企業一年總利潤只有200多億元;僅僅10年后,如今中央企業月利潤即可實現近千億元。截至2010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100多萬億元。
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動蕩的大背景下,“只要國有企業不倒,中國經濟就不會倒”,中國經濟實現了一枝獨秀,與國有企業著重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密不可分。
在高鐵領域,中國人用5年走完發達國家40年的路,創造了運營時速486.1公里的新紀錄;在航天領域,以國企為主體的中國企業鋪就了38萬公里的漫漫奔月路;在電力領域,中國人用5年時間研制出特高壓輸電核心技術,建成世界首個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國有企業是書寫“中國創造”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沒有“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精神,就沒有令世人驚嘆的中國速度;沒有“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海拔,就不可能在青藏高原建成人間天路。國有企業的優良傳統已成為當今中國最可寶貴的時代精神。一支支常年奮戰在高寒惡劣環境下的建設者隊伍,不計條件,不講困難,書寫著挑戰人類極限的奇跡;一個個肩負著爭創世界一流時代重任的光榮群體, 矢志不渝,勇于創新,為實現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夢想頑強拼搏;一群群危難之處敢于擔當的共產黨人,可以置生命安危于不顧,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就挺身向前——他們屬于國有企業, 是共和國之脊梁,他們以忠誠鑄魂,以責任立世。
相關新聞: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成功率高于全球
首季中國國企利潤同比下降9.1% 鋼鐵全行業虧損
國企利潤一季度同比降9.1% 鋼鐵建材業降幅大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國企改革成就來之不易將走向何方
中國國企不是“非市場性”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