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維護國家利益與經濟自主權的先鋒。當前的競爭,是全球性的競爭;國家之間的較量,實際上是國之企業間的較量。相比之下,我國企業的數量與質量與我國經濟地位還不相稱,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還很小。但正是由于國有企業的存在,使得我國在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擁有經濟主權。2011年,我國有61家公司進入世界500強,其中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中國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有企業可謂居功至偉。
眼下,國企在發展與改革中凸顯出來一些問題與現象,在一些時候、一些問題上,有些人對國企發展現狀不甚了解,甚至產生誤解。同時,社會上出現對國有企業發展提出非議的論調。這種傾向與國有企業為法律所賦予的地位以及在現實中的作用都是不相符的。
國有企業在效率、壟斷、腐敗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依靠制度創新與管理提升加之糾正。但包括國有經濟在內的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七條規定,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名副其實的主導和支柱。國企的力量顯示著中國的力量,國企的力量更是關系到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民生基礎。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必然會加劇勞資對立和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催生私人資本,破壞社會穩定,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基。這一點上,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和猶豫。
以史為鑒可以知未來。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一些國家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其結果是制造出龐大的失業隊伍和惡性通貨膨脹,公有財產被瓜分后不但沒有使絕大多數民眾成為“所有者”,卻使少數人一夜之間成了“億萬富翁”。
國有企業的利益與大眾利益、國家利益是一致的。在公益性、自然壟斷性、部分資源性、關系國家安全、民間資本無力投入的高資本與高技術密集、外企可能壟斷同時民營企業薄弱的行業,國有企業承擔著諸多其他性質的企業所不愿、不能、不應承擔的角色,國有企業的價值不可替代。毫無疑問,在發展的進程中,中國企業的改革還遠遠沒有完成。改革任重道遠,只有不斷地深化改革,中國的國有企業才能創造更多輝煌。(新聞觀察員溫 源)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成功率高于全球
首季中國國企利潤同比下降9.1% 鋼鐵全行業虧損
國企利潤一季度同比降9.1% 鋼鐵建材業降幅大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國企改革成就來之不易將走向何方
中國國企不是“非市場性”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