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在鐵路客車研發方面實現了由國內領跑到國際領先的跨越。
二○一一年我省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這是豐收的喜悅景象。
歷史的跨越,佇立在強有力的支點上。
當時光掠過2011年這個節點時,吉林發展全面躍上一個新的巔峰: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531億元,增長13.7%,高出全國4.5個百分點,一舉躋身“萬億元俱樂部”省份行列;
——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3171萬噸,增產328.5萬噸,占全國增量的13.3%;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躍上千億元臺階,達到1121億元,增長44.6%;
——完成地方級財政收入850億元,增長41.1%,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620.1億元,增長34.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97元,增長15.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10元,增長20.4%。
吉林,這個背負沉重的老工業基地,緣何“脫胎換骨”、躍上巔峰?
追溯幾年來吉林的發展之路,答案清晰呈現:科學發展、加快振興,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一束目光灼灼閃爍,一條思路熠熠生輝——
吉林省正處在“三個關鍵節點”上,省委、省政府突出“發展”和“民生”兩個關鍵,堅持科學發展,突出吉林特色,加快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黨的十七大吹響了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進軍號。如何貫徹好黨的十七大精神,帶領2700多萬吉林人駛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實現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這是擺在省委、省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進入深層次攻堅階段。此時的吉林省,正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站在了社會矛盾凸顯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流席卷而來,老工業基地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包括發展內生動力不足,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結構調整任務較重,民生改善欠賬較多等問題交織在一起,讓吉林省的發展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吉林省委、省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攻堅克難,在建設發展道路上披荊斬棘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長期存在的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瓶頸問題,依然制約著吉林發展。
省委書記孫政才到任履新伊始,就到一汽集團和長春市調研。之后,新任省委書記、省長調研足跡密集,遍布全省各地。認真地看、詳細地問、深入地思考——吉林省未來發展該走什么樣的路子才符合吉林實際?
隨著不斷深化對省情的認識,透過縱觀全局的審時度勢,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清晰地呈現出來:吉林省是一個相對欠發達省份,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處在夯實基礎、積蓄能量、調整結構,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節點;處在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支撐、相互融合、互動發展的關鍵節點;處在破除體制機制深層次矛盾,激發創新發展活力,加快形成經濟內生增長機制的關鍵節點。
只有切中頑疾才能對癥下藥,只有把準脈搏才能同頻共振。省委、省政府以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態度自我剖析,勇于“揭短”,不回避、不隱藏、不粉飾,直面“欠發達”這一現實,擺正“三個關鍵節點”這一位置。
省內調研摸省情,省外考察找差距。2010年5月,我省黨政代表團到山東、天津學習考察,短短10天滿載而歸。然而,真正的收獲并不是招商引資閃亮的數字,而是每到一處深切感受到那里涌動的強烈發展意識和強勁發展勢頭。一時間,談感受、找差距、謀發展、想措施,魯津經驗在全省上下引起強烈反響,一股學習魯津找差距、科學發展促振興的熱潮在白山松水間展開。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吉林要實現全面振興,必須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擁有發展的時代眼光和全局襟懷;只有觀念更新了,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辦法,解決新問題。
2010年3月24日召開的吉林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無疑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會議,是一次觸及心靈的思想洗禮,是一次真知灼見的思想碰撞,是一次蕩滌陳腐的思想解放。隨之,全省上下發生了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的深刻變化。這種由“骨子里”引發的轉變,為吉林的發展振興注入了無窮動力。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關鍵是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徑。
——“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慢了不行!只快不好也不行!必須堅持又好又快、快中求好、好字優先!”孫政才的一席話,鞭辟入里,一語中的。
——“要在吉林發展的關鍵節點上實現新突破,必須堅定信心,抓住機遇,真抓實干。不進則退,甚至慢進就是退。”王儒林的話語擲地有聲。
對總量偏小的吉林而言,如何做大蛋糕,是必須突破的發展瓶頸;著眼吉林長遠發展,如何在做大蛋糕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結構優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又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2010年以來,隨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統籌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實施富民工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實施“強基富民固邊”工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做好“三幫扶”工作、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意見》相繼出臺,以及實施十大產業發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全面實施,問號被一一拉直。
把脈吉林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不僅要看規模、更要看結構,不僅要看現在、更要看將來。思路更加清晰,力量開始凝聚,行動開始起步。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符合吉林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把一切工作都統一到“科學發展、加快振興,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上來。
科學睿智的判斷點燃了吉林科學發展的明燈,吉林人民開始在符合吉林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奮力攀登!
一個戰略劈波斬浪,一條道路更加寬廣——
全省統籌推進“三化”、實施“三動”戰略,不僅夯實了科學發展的基石,更啟動了又好又快發展的加速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全省上下奮力拼搏,只爭朝夕;吉林發展全面加速,日新月異
2010年1月11日,“和諧號”動車組風馳電擎般駛進了吉林站。伴著長吉城際高速鐵路的開通,長春到吉林從原來的100多分鐘縮短到47分鐘。
如此速度,如此氣勢,預示著吉林省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
走進國內一流、世界水準的長春高新北區規劃建設展覽館,壯闊的巨型沙盤、震撼人心的3D立體畫卷,長東北的規劃藍圖躍然而出,奮進目標氣勢如虹!
對于總量偏小的吉林省而言,投資仍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在投資拉動“好”、“快”兩個輪子驅動下,吉林實現了投資數量和質量雙豐收。以2011年為例,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441.7億元,增長30.3%,增速比全國高出6.6個百分點。而且投資結構更加合理,效益大幅增長,高技術產業發展強勁,現代服務業異軍突起,居民消費持續旺盛……“增長”令人矚目,“下降”同樣帶來欣喜:2011年,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4.25%。
在實施投資拉動中,大手筆、大項目建設讓人目不暇接。
中新吉林食品區是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上由中國和新加坡兩國總理共同提議并決定建設的,也是中新兩國政府繼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兩個項目之后又一個戰略性合作項目。目前,中新吉林食品區建設緊鑼密鼓,永吉縣無疫區建設基礎性工作全部完成,5個公路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投入使用,10個鄉鎮畜牧獸醫站全部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總投資230億元,中國最大的旅游投資項目在白山拔地而起;豐田、通用、愛爾蘭CRH等一大批世界500強和中直企業紛紛投資落戶長春;53.2億元的6大丙烯產業鏈項目在吉林市呼之欲出;1500億元的琿春生態新城建設項目正式啟動;一汽軸齒中心工業園項目總投資130億元,達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47億元;總投資210億元的吉林特鋼不銹鋼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東北最大的現代化不銹鋼綜合生產基地;圖們至琿春等6條高速公路竣工通車,通車里程兩年翻了一番多,總里程達到2250公里;長吉城際高速鐵路建成運行,吉琿高速鐵路開工建設,哈大客運專線加緊建設,開啟了吉林高速鐵路運營新時代;“氣化吉林”、“數字吉林”、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工程……
與投資拉動的大手筆和項目帶動的大氣魄相比,創新驅動無疑是略顯含蓄和內斂的,然而,時間見證了它后來居上的決心和行動。8.5%!這是2010年吉林省高科技產業增加值與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這個尷尬的數字和另一組無奈的數字密不可分。2005年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為1.09%,2010年緩慢上升到1.15%。“十二五”規劃,我省將這兩個目標分別定到了20%和2%,這意味著省委、省政府在“創新驅動”戰略上的信心和決心。
“創新驅動”戰略釋放科研活力。省委、省政府的打法是發揚“長”處,補齊“短”板,搭好“跳板”。啟動中國人參基因組計劃,長春市被列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組建玉米化工、汽車零部件產業創新聯盟,玉米國家工程實驗室、創新藥物孵化(吉林)基地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我省8項科研成果喜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主持完成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參與完成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新建成的億成石油焦化公司,整個生產過程不見廢渣廢水廢氣排放,循環新工藝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松花江。這是吉林市瞄準吉化,做足石化循環經濟文章的一個亮點。氨基酸和植物多元醇兩個產業世界第一!大成集團開創了先河。賴氨酸菌種之優、工藝設備之新、生產規模之大,均為“世界之最”。產量占全球產量的60%,穩居世界第一位,還發明了節水、節能、環保、低成本的賴氨酸新產品,為飼料業降低成本開辟了一條新路。做大做強優勢支柱產業的同時,我省特色資源產業迅速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勢崛起。長春光機所“高清晰LED全彩色集成三合一顯示屏”等高新技術成果正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盡管流淌著“老工業基地”的基因和血液,但中央實施振興東北戰略的2003年,吉林省的工業化率僅為43.6%,比沿海發達地區低7~8個百分點。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做大經濟總量的蛋糕,必須依靠工業挑大梁。讓支柱大產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我省全面實施十大產業發展計劃,進一步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推動特色資源產業深度開發轉化,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8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示范項目正在抓緊建設。
2011年12月22日,一汽-大眾第100萬輛整車下線,不僅標志著一汽-大眾已形成100萬輛的產能規模,同時也表明其綜合競爭實力和體系能力又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汽車工業占長春市工業的70%,面對多年來一業獨大的經濟格局,長春市堅持“拉長補短”,“拉長”汽車、農產品加工、軌道客車等支柱優勢產業,使優勢更優。
城鎮化,既關乎當前又關乎長遠,既關乎總量又關乎結構,既關乎投資又關乎消費,既關乎全局又關乎“三農”。顯而易見,加快城鎮化進程,既是我省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也是大勢所趨。時下,我省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如果農民不能從土地中轉移出來,農業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農民變為市民后,消費結構才會改變,才能真正拉動消費、拉動內需。城鎮化水平低、增速慢,不僅制約農村發展,也制約城市發展;不僅制約投資需求,也制約消費需求;不僅制約經濟發展,也制約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