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鄭各莊村入選哈佛大學城鎮化轉型課堂案例
閱讀提示
城鎮化是現代化轉型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以往我們更多的是向發達國家學習城鎮化轉型的先進經驗,在不久前,北京郊區的鄭各莊村卻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列入了城鎮化轉型的課堂案例,鄭各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福水應邀到哈佛與學生現場交流。中國鄉村治理與城鎮化實踐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
美國東部時間4月24日上午,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一間教室里,擠滿了對中國農村充滿興趣的年輕人。
這是哈佛大學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主任托尼·賽奇的案例課堂,走上講臺的是北京市昌平區鄭各莊村的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福水。他此行是應邀介紹位于京郊鄭各莊村的城市化進程。面對哈佛學子,他講述了一個村莊的城市夢如何變為現實。
“中國企業入選哈佛案例的不少,可是在村莊治理方面,鄭各莊還是第一個。”與托尼·賽奇教授有過密切合作,并積極促成此行的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胡必亮教授說。
哈佛學者長期關注中國村莊
以鄭各莊為案例,解剖中國新的城鎮化模式
鄭各莊是北京昌平區的一個行政村。有568戶人家,1500口人,村莊面積2.9平方公里。南距天安門22公里,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從1983年起,黃福水開始擔任村領導職務,帶領村民開展舊村改造,發展了宏福集團、宏福苑、溫都水城,編制村莊發展規劃,圍繞主動城市化做文章。
“最初能注意到鄭各莊,其實也有偶然的因素。”胡必亮做了20余年村莊研究,他曾經在哈佛大學花了近3年的時間與賽奇聯合研究中國珠江三角洲村莊,也因此認識了一批對中國村莊感興趣的學者。偶然從一位哈佛訪問學者那里聽說了鄭各莊后,胡必亮和賽奇就想從比較的角度考察這個北方村莊城鎮化轉型的特點。
賽奇是中國問題專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就到訪過中國,曾任清華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經過實地探訪了解鄭各莊的發展概況后,“我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城鎮化轉型較為成功的特色村莊,可以作為研究中國城鎮化的一個微觀案例。”胡必亮說,“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以案例教學而著名,很多很深刻的研究不是純粹理論到理論,而是以案例來說明。之所以把鄭各莊列為案例,是想通過鄭各莊解剖中國新的城鎮化模式以及一系列問題,如人口城鎮化、工業化、集體福利等。”
賽奇也同樣認可鄭各莊的研究價值。地處城鄉結合部的鄭各莊不僅是大都市的郊區而且靠近首都政治中心,“如果深入分析這個村子的發展經驗和現實困境,能透視出很多中國發展的狀況,能看到工業化、城市化的活生生實踐,能看到企業家精神,能看到政府的治理行為,能看到鄉村民主和自治。”
2009年,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啟動了一個關注中國公共政策與政府創新的案例研究項目。
與商學院的企業案例有所不同,“中國公共政策與政府創新的案例研究項目”側重從宏觀政治經濟學和新型政府決策和治理的角度,在過去幾年中針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轉型中各個領域的不同政策現象以及各級政府的政策決策或創新治理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