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生對中國有興趣也有誤解
課堂交流氣氛熱烈,課后仍有很多學子追出課堂提問
“1990年,我帶領村里幾十個壯勞力在北京亞運村做工程時,一位規劃專家曾問我,你們農民總是在為城里人建設城市,能不能為自己造城呢?2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果然憑自己的智慧造出了一座城。這座城的規劃者、設計者、建設者和擁有者就是我們鄭各莊的農民。”20分鐘的演講里,黃福水講述了鄭各莊村“主動城市化”的發展歷程。
20余年來,鄭各莊通過土地置換推動產業轉型,從“農業村”轉向“產業村”,在經濟規模到一定程度后再向“服務村”升級。目前,面積約為2.9平方公里的鄭各莊村已經形成了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科技產業、旅游休閑產業四個功能板塊,現代城市化社區初步形成。村里自營實體公司由1個發展到35個;產業工人由300多人增至1.3萬人;農民人均年收入從3100元提高到45500元。
對哈佛學生們關心的“村支部書記產生過程”等問題,黃福水都給出了坦誠的回答:“村干部是通過‘兩推一選’的方式來選舉的,有點像‘海選’。其實和你們總統選舉的程序是有類似之處的。”黃福水的話引來了陣陣笑聲。
問題顯示出美國學生對中國的了解和興趣,但仍存有一定誤解。“同學們普遍認為中國農民貧窮、素質低,都想從農村出去打工。”當黃福水告訴哈佛學子們“在鄭各莊村,村民們不用出去打工,不用到城里去擠公交車,到2015年人均收入可以達到1萬美金”時,他們表示了震驚與贊賞。
關于幸福指數的問題,黃福水拿周邊的村莊舉例,“農村都有個現象,就是大家攀比蓋房,房子越蓋越高,但周邊環境仍然非常惡劣,和污水、豬圈等生活在一起能幸福嗎?”他表示幸福指數實際上是個綜合指數,既要改善生活環境,也要有可持續的收入來源,“我們努力為每位村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每個人都有一份工作,每個家庭都是企業的主人,土地收益是大家共享分配。農民在企業入股,有著人均17萬股份,每年不低于15%的回報。”
課堂交流氣氛異常熱烈,這次課后來被同學們認為“近年來最好的案例課”,課后仍有很多學子追出課堂提問。
“主動城市化”要考慮現實條件
創新必須與各方面條件相匹配,而最關鍵的不是資源問題,是人的問題
在胡必亮看來,鄭各莊之所以能入選哈佛案例,是因為成功實現城鎮化轉型。“成功首先體現在村莊集體經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福利改善,民主化程度提高。其次,鄭各莊通過產業轉型,完成了工業化,進而改變人口聚居方式,代表了城鎮化發展的方向。鄭各莊的一些創新性探索,實際上是突破了現行的制度和體系,但從長遠來看代表了未來制度變遷的方向。”
“黃福水是從一個經濟能人成長起來的,但他在很多方面又超越了其局限。他不搞家族式治理,引進職業經理人制度,主動走出去。可以說,他更像一個具備現代市場知識的企業家,企業家精神在他身上有很好的體現。”對于鄭各莊的未來,“村子的發展受制于大的政策環境,鄭各莊仍然面臨土地利用制度、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等方面的制約”。
問及黃福水此行最大的感受,他用“驚喜”來形容,“哈佛大學就是我十幾年前夢想中鄭各莊村的樣子,大學沒有圍墻,到處都是開放的空間和設施,再過些年,鄭各莊村也會成為這個樣子。”
黃福水并沒有夸大其詞,他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目前,鄭各莊村已經將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引入村莊。“校園是最有生機的地方,商業、人氣能夠給村子帶來持續發展空間,并且能夠提升整個村莊的文化素質。”
2012年是鄭各莊村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第二年,黃福水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村民的年均收入突破6.5萬元,村莊總資產達到100億元,把鄭各莊打造為京郊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居住、投資創業、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的復合型社區和民生幸福指數最高的村莊。這些數字和承諾讓美國學生驚奇并贊嘆,但是黃福水深知前行的路并不平坦。
胡必亮表示,“在現階段中國的大轉型時期,鄭各莊的發展模式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但不能照搬,創新必須與各方面的條件相匹配,如整體環境、自然資源、地理位置等等,其中最關鍵的,還不是資源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