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國政府并不是國際NGO參與中國事務的唯一受益方,中國的草根NGO也收益頗多。NGO界普遍認為,中國本土NGO是喝著洋奶長大的,但隨著外部資金支持的減少,以及本土NGO的成長,專家們認為國際NGO的項目運作經驗和項目模式將在在這一時期將對本土NGO的發展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國內很多杰出NGO的負責人都曾在國際NGO擔任要職,如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執行主任孫姍,在創辦山水之前曾是保護國際中國項目的負責人。自然之友的總干事李波也曾在很多國際NGO擔任主要職務。
李波表示,同國際NGO相比,很多本土的小NGO缺乏完善的項目運作系統,而國際NGO從需求的選擇,項目的執行,后期的評估,財務制度的透明等各方面都要成熟很多。隨著國際資金的撤出,李波對國內草根NGO的前途表示擔憂,他認為成熟的有品牌的國際NGO會在項目資金申請上占據優勢地位。
而對手握大量項目資金的基金會來說,選擇有執行力的NGO運作項目,并能夠圓滿達到預期效果非常重要。
北京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簡稱SEE基金會)會長馮侖說:“對于基金會來說,項目執行的有效性會影響到酬資的。”
他表示,有時候給一個小NGO一年10萬塊在一個小區進行垃圾分類,結果到年底可能發現這個NGO連那個小區的門都進不去,因為物業不讓進。
馮侖所代表的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簡稱SEE基金會)是國內環保領域最大的私募基金會之一,一年至少可以通過企業家募集2000萬至3000萬的款項。他表示,國內NGO在專業化道路上還有很多要向國際NGO學習,并希望通過與國內相對成熟并有影響力的NGO合作,比如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帶動更多的國內NGO民間組織成長。
而隨著更多的中國NGO走向海外,這種國內與國際NGO的技術經驗交流將變得愈加重要。中國扶貧基金會從2007年開始就在非洲國家開始了項目的運作。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簡稱SEE基金會)在2010就通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參與了非洲的環保項目。
“雖然以目前中國的國力還不能向美國一樣成為一個國際援助的純供給國。但我認為中國,會像世界上很多國家一樣,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存在雙向的捐贈:中國的欠發達地區仍需要接受國際幫助,而中國發達沿海地區多余的物資則可以向周邊欠發達國家滲透,”世界宣明會中國總干事王超說。
國際小母牛組織的美國總部已經于2010年底將中國的定位從“凈受捐國”調整為“戰略合作伙伴”。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有更多的國際NGO謀求在未來將中國處理社會問題的經驗方法帶到國際上去。
英國救助兒童會中國項目代表畢雅說:“作為國際NGO,我們一直致力于在中國的工作。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夠更好的推動中國兒童權益的保護。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夠將中國那些保護兒童權益的創新舉措帶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去。”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孟婧) 編輯:許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