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宜居新城:人文宜居新空間
根據北京市委、市政府“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思路和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新區積極統籌城鄉,緊抓城南行動計劃等重大機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全力打造生態型園林城市,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配置合理、服務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營造宜居的生活空間。“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成為今日新區的真實寫照,新區城市化、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路網建設上,全區已形成“八橫八縱”路網格局,總里程達到3000公里,通行能力顯著提高。地鐵大興線和亦莊線的開通,更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市政設施方面,區內建有完善的熱力、燃氣、電力、通信等市政設施。全區規劃污水處理廠14座,已建成8座,日處理能力超過40萬噸。全區現有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7座,110千伏輸變電站31座。目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達到“十通一平”的基礎設施條件,新區的其他專業產業園也達到“八通一平”。
按照“三城、三帶、一軸、多點、網絡化”的規劃設想,新區將構建“新城-新市鎮-農村社區”的新型城市體系。通過基礎設施、產業設施等合理布局,實現區域內的城、帶、軸、點“網絡化”有機銜接和緊密配合。同時還將啟動下一個新三年城南行動計劃,新的三年計劃,將重點建設黃村水廠工程、大興新城體育中心等207個項目,總投資約1727億元,項目涉及基礎設施、生態水利、能源資源、民生改善和重大產業項目等方面。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完善新區市政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品質,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新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看生態涵養:城南綠海大氧吧
新區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服務城市建設、服務產業發展、服務群眾生活的重大基礎性工作來抓。提出了“綠色園廊綿延相連,高端產業鑲嵌其間”的發展理念,實施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城鎮景觀水平整體提升,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以南海子公園、萬畝濱河森林公園等“十大公園”為龍頭,全區累計建成開放高品質公園35個,總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3.21%,林木綠化率達到25.5%,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3%,人均綠地面積達到74.8平方米。特別是南海子公園一期和大興新城濱河森林公園、亦莊濱河森林公園的建成,形成水面近2000畝,徹底改變了大興沒有水景觀的歷史。目前,全區森林保存面積24054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16.6萬立方米,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7萬噸,釋放氧氣22萬噸,生態效益總價值約合19億元,人均年受益價值約3673元,碳匯功能是北京市平均水平的3.5倍。
圍繞生態水務建設,相繼開展新鳳河新城段、東南郊水網、涼鳳灌渠改造工程等重大水環境治理,通過對河道的疏挖、清淤、拓展和歸順,增加生態綠化和景觀設施,充分發揮區內河渠排澇、灌溉、蓄水和生態景觀綜合效益,力爭使區域內每一條河道都成為“生態濕地型河道”。
這些獨具特色的“生態王牌”,有效改善了新區生態環境和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大興新城、亦莊新城的環境品質,增強了對高端生產要素吸附力,提高大興的“魅力指數”。“十二五”期間,新區將按照“一軸、兩帶、三環、多園、多廊”綠地空間布局,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綜合提升綠化生態、產業、文化、安全、服務五大功能,陸續實施南中軸森林公園、永定河綠色走廊等一批重大生態項目,形成“綠色園廊綿延相連、高端產業鑲嵌其間”的美麗畫卷。
五看民生改善:惠民利民幸福家園
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構建和諧新區的關鍵所在。新區按照北京市委對“三農”的新認識,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統籌發展的方略,著力解決農村產業發展、和諧穩定、生態環境改善等重點問題,統籌推進新型城市化,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290元和13580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67.2%和67.8%。
積極探索統籌城鄉就業的長效機制,完善基層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打破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格局,投入近千萬元在全區建立了9個鎮級勞動力市場,525個村級就業工作站和58個社區就業工作站,逐步構筑起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努力營造“求職有渠道、培訓有途徑、就業有政策”的和諧就業環境。
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更趨完善,群眾就醫、子女就學、出行購物和休閑更加便捷,群眾充分享受到發展成果。整合優化教育資源,新建、改擴建39所中小學,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完善區、鎮、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區共有各類學校195所,衛生機構725家。
堅持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發展,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覆蓋率不斷提升,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超過96%,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年人均2400元,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新區充分發揮基層基礎作用,不斷創新制度機制,加快構建村莊管理社區化、社區管理規范化、園區管理屬地化的社會管理體系,實踐探索出搬遷群眾“四有”、城鄉結合部拆遷改造、村莊社區化管理、人口調控等一系列新機制、新經驗,成為新區持續發展的重要內生動力。
全國首創城鄉接合部村莊社區化管理新模式,在完善安全防范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將城市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將服務與管理相融合,推動城鄉統籌發展,著力提升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幸福感。目前,全區已實現村莊社區化管理全覆蓋。同時,進一步提高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努力實現“規模適度合理、結構持續優化”的人口調控工作目標。
立足農民長遠利益保障,探索搬遷村民四有保障機制,讓搬遷農民安置就業有崗位、經營增收有資產、穩定生活有保障、服務管理有組織。通過政府不斷優化的服務,統籌解決好就業、回遷安置、集體資產處置等問題,推進搬遷農民向有資產的新市民轉變。目前,大興區搬遷村勞動力5.7萬,有就業意愿的5萬,已實現就業3.5萬,就業率達到70%。探索了農民富余回遷房集體躉租、集體資產集中理財、以產業基地為依托,吸引被征地的村按照股份制的形式,共同參與基地內標準化廠房建設等多項資產經營模式。去年,全區搬遷村獲得資產經營收益3億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