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南行動計劃的實施、大興區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等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為新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當前,新區正處在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承擔著振興首都二產、建設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的重任;面臨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落地開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度集聚的重大機遇。
圍繞建設“一體化、高端化、國際化”新區的戰略目標,大興區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體發展,全力推進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建設,新區在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改善民生問題、優化區域發展環境、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2011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42.4億元,同比增長6.8%,固定資產投資785.8億元,同比增長25.3%。
隨著新三年城南行動計劃的實施,兩區一體發展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新區必將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形成“三座新城矗立、高端產業集聚、環境宜業宜居、人民文明富裕”的美好畫卷,為推動首都新一輪科學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看高端產業:實體經濟主陣地
按照打造南部高技術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的發展要求,新區提出了發展“十大高端產業”,打造“一區六園”空間布局的總體發展思路,初步形成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帶動生物醫藥、新媒體、新能源汽車、軍民結合、生產性服務業、新空港六大產業園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聚集了大批高端產業和總部基地。目前,共有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800余家企業入駐新區,入區企業投資總額超過320億美元,聚集了77家世界500強的109個項目。
高端化成為新區項目的基本特征,產業鏈發展成為新區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的強大引擎:
電子信息領域,京東方8.5代線已經實現全面投產,與之配套的23個項目一半以上實現開工,今年預計將實現160億元新增產值;
汽車制造行業,奔馳德國本土之外的首個海外發動機廠落戶新區,同時啟動北京奔馳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園,首批入園的19個重大項目投資額超過49億元;
光伏應用方面,開發區成為我國首批“太陽能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之一,集聚了北京京運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太陽能光伏產業企業,正在積極推進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主導之一的南部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
更引人矚目的是以北京云基地為核心的云計算產業鏈已經成為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首條成形的“金”鏈條……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新區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創新之路。
“十二五”期間,新區將建成電子信息、數字電視、汽車制造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建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LED、文化創意6個百億級新興產業集群,力爭在“十二五”末工業總產值突破8000億元,成為首都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區、高技術制造業核心區,具有國際水平和影響力的新增長極。
二看創新驅動:北京創造主力軍
國內首款透明液晶顯示屏在這里成功研發,國內首臺云計算服務器在這里問世,國內首條自主產權列車自控系統地鐵線在這里開通……新區堅持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了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帶動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集群,實現了創新引領發展。
數據顯示,2011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42億元,同比增長6.8%,全市占比近20%。其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提升至96%,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新區統籌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企業,建立良性生態循環機制,實現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萬元GDP能耗僅為0.157噸標煤,遠低于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走上了一條集約高效、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同時,依托首都科研院所眾多、科技人才豐富、對海外高層次人才吸引力強等優勢,新區搭建了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327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達到80%,遠高于全國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229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開發區工業總產值比重連續9年超過80%,在全國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一……
“十二五”期間將統籌100億元用于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啟動“大旗艦”打造工程、“小巨人”孵育工程、科技平臺升級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切實提高發展的質量。實現從“北京制造”到“北京創造”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