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身要努力,但也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
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不足,很重要的原因是國產奶粉接二連三地出現質量問題。
其實,三聚氰胺事件后,監管部門和中國乳企對產品質量都非常重視。幾乎所有的乳品企業都投資升級了生產設備、提高了檢測能力,不少乳企還投巨資加強奶源建設。2011年,質檢總局提高了乳制品生產許可條件,近半數乳企遭淘汰。
為什么整治力度這么大,質量問題仍然不能根除?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工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普天盛道企業策劃機構總經理雷永軍分析,禍根在奶源。“目前中國絕大多數乳企都不能實現奶源全部自給,一方面對奶源質量控制力偏弱,另一方面農民的養牛技術也有待提高。”
“要挽回國產奶粉的消費信心,關鍵還是要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探討新的經營發展模式,實現標本兼治。”雷永軍建議,首先要探討奶源經營模式,讓奶源利益相關單位實現企業化經營管理,并和乳品生產企業加強合作;其次,要盡快探討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全產業鏈生產模式;再次,還要繼續加強檢測能力,可探討建立定期市場抽樣檢測機制,并及時公布結果。企業自檢方面,由于乳制品生產周期較短,不可能每批次、每個指標都檢查,還需要監管部門幫助企業建立合理的檢測機制。
雷永軍說:“國產奶粉挽回消費信心,首先自身要努力,但也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一旦質量謠言產生,即使最后得到澄清,也仍然會影響消費者對整個國產乳制品的信心。社會監督可以助推行業健康發展,但應建立在真實傳播的基礎上,否則就會起反作用。政府要嚴懲造謠者和惡性競爭者。”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