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食品安全,查一萬次都不多
指望老百姓通過最直觀的視覺和味覺檢驗,是不足以判斷貨架上的食物是否合格、安全的。這就要靠政府部門行使起替老百姓餐桌把關的“守門人”職責。而且,這些監管必然是從源頭抓起,層層檢驗,每一步都不能馬虎。畢竟,食品安全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之一。
中國乳制品的消費者,大多是孩子和老人,他們是社會中最需要呵護的人群。如果乳制品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那受傷的將是整個國家的未來。原先那些所謂的“免檢”產品,最終都被發現非但不能免于檢查,反而應該嚴厲抽查。在食品安全這種民生大事面前,政府部門的抽查頻率不是太高,而是還不夠,要老百姓說,一萬次也不算多。正如一個網友所言,“抽查死不了人,不抽查才會死人。”
遼寧日報:壓縮成本或是光明牛奶酸敗事件禍首
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光明乳業的解釋很難讓業內專家信服。“即使配送車輛是恒溫,離開冷庫一個多小時也不可能發生酸敗,不太現實。”外界懷疑問題在于冷庫。冷庫是不是停電了沒有制冷?如果沒有制冷,相關系統為何沒有自動報警?如果是冷庫出了問題,光明承擔的責任就更大了。”
光明乳業的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4.61億元,同比增長16.49%,凈利潤同比增長31.89%。乳業分析師宋亮對媒體表示,企業壓縮成本的情況下極易導致問題頻發,光明的成本控制可能存在一定問題。王丁棉進一步解釋,“光明瓶裝奶出廠之后直接進入消費者手中,這期間不經過超市等中間環節,這種特殊的渠道也是監管的盲點。”
天津網:為什么“抽死了”還會出問題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抽檢的過程應該不復雜,就是質檢人員取樣檢測再反饋結果而已,和企業領導應該沒什么關系。但是郭的反應那么大,是因為抽檢流程太麻煩?企業為抽檢付出的成本太高?還是企業要疲于“應付”抽檢人員呢?郭沒明說,我們也不好妄加揣測。
再說說抽檢結果,如前所述,光明在現實世界里頻頻出狀況,而在抽檢的世界里,幾十萬個指標卻沒有任何問題,到底是光明運氣好,還是抽查本身有問題呢?有人說企業都油了,早就學會了如何應付抽檢,也有人說抽檢有盲點,比如奶源、存儲、運輸等重要環節就無法把控,實際的質量好壞還得靠道德自律。
環球網:公關做得好不如牛奶質量好
光明乳業在第一時間直面了問題本身,并以公告形式向廣大消費者進行了道歉。但諸多企業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后,都會向公眾作出回應,似乎食品被查出問題,企業不回應或企業向公眾道歉,問題最后都會因此而不了了之。不過,顯然企業第一時間公開道歉對最后挽留品牌形象更為奏效,這也似乎已成為企業處理食品安全的恒定公式。
然而,光明乳業的反省深刻程度和自身的承諾,以及消費者對于光明的期待并不在一個節拍上。但,頻繁的丑聞足以讓光明下決心“痛改前非”,謹記“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古訓。企業的管理者應該將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與自身消費牛奶時的安全放在同等地位,將“體己之心”表現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否則,很難說光明乳業會不會就是下一個“三鹿”。((記者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