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三:食物會影響身體酸堿度嗎?
【回應】 影響微乎其微,人體可自行調節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堿性食物
有網友稱,谷類、肉類、蛋類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可致“酸性體質”,引發慢性病;蔬菜、水果屬于堿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應遠離酸性食物,多吃堿性食物。也有保健品營銷宣傳說,應有意識地服用“排酸”保健品和“堿性”營養劑等。
食物有酸堿之分嗎?
“在食物的化學研究中,食物可以根據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分為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燒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與食物在體內代謝產物的性質是不同的,這些產物有酸性、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堿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僅僅由食物燃燒后剩余的幾種礦物元素決定。”胡雯說。
食物能改變身體的酸堿度嗎?
武漢協和醫院營養科營養師蔡紅琳認為,“食物都有一定的酸堿度,但僅僅通過食物很難直接較大幅度地影響人體體液酸堿度。”肉類、乳制品類、谷類等酸性食物被消化分解后,在人體內留下氯、硫、磷等酸性元素;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被消化分解后,在人體內會留下鈉、鉀、鈣、鎂、鐵等堿性礦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很快被機體的緩沖系統改變,從而使機體體液維持在正常范圍。”
高凌指出,胃液是pH值為1—2的強酸,而胰液是pH值高達8.8的強堿,食物吃到胃里都會變成酸性的,進入腸道后又會被堿性物質中和成堿性。食物經過消化道后,其成分中的酸堿性基本消失,食物分解產生的酸堿性代謝物最多能影響尿液的酸堿度,不會對其他部位的pH值造成影響。他表示,一些藥物的確能改變胃腸道、泌尿系統等局部的酸堿度,比如,質子泵抑制劑能抑制胃酸分泌、治療胃潰瘍,碳酸氫鈉蘇打水能改變痛風病人尿液的酸堿性,使尿酸結晶不易在腎臟沉積,但這些藥物并不會導致血液和組織中酸堿度的變化。
何小華說,我們提倡多吃青菜、豆腐、水果等堿性食物,其實是需要其中的維生素、粗纖維等營養成分,而不是要獲取“堿”成分。
胡雯也強調,蔬菜和水果能夠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是因為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所謂堿性的作用。
“酸堿體質”理論還認為,“酸性體質”的人要補充“排酸”產品以達到“酸堿平衡”。對此,湖北省中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胡運蓮認為,一些宣傳可以排酸的“新型保健品”外包裝上沒有“國食健字”,不屬于正規銷售渠道,消費者不應盲目購買食用。
四川華西醫院公共營養師李建告訴記者,“酸堿體質”理論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某些商家為了推銷保健品、藥品而制造噱頭,加上“酸堿平衡”迎合了部分人對待飲食和健康的某種心理,于是便儼然成為一條流行的“醫學常識”。
“食物應講求多樣化、葷素搭配、平衡膳食。各類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相互不可替代。一味追求堿性食物、摒棄酸性食物,并不科學。”李云說。
“人們想遠離疾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追求健康之道的過程中,需‘不畏浮云遮望眼’。”高凌表示,在各種不實言論猖獗的現代社會,人們更需要尊重醫學,科學養生。均衡的膳食而非在意其所謂的“酸堿性”,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量的運動和積極的心態才是身體健康的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