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搶飯碗而創造飯碗
義烏工商學院的“淘寶班”,最早由該院的常務副院長賈少華設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3年來爭議沒消停過。 “別人說我培養小商販,我很樂意。對于一個高職院校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畢業的時候首先能養活自己,在養活自己的前提下還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就更好了,我能培養出一個義烏小商品城的經營戶我是很驕傲的,比培養一個為小老板打工的大學生更讓我驕傲。”
創業學院院長朱華兵教授也是賈少華教育理念的堅定執行者。今年6月,創業班也就是被媒體稱為“淘寶班”的第一屆學生正式畢業了,讓朱華兵驕傲的是,如他所愿,他的學生曾經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但在這里找回了自信,他們的畢業生不是與大學生搶飯碗,而是創造飯碗。
“如果有人打電話來我們學院招聘,我都是一口回絕,請他去其他學院和學校找,我們學生不是被招聘,而是招聘人的。”朱華兵說。
在剛剛畢業的這一批學生里,創業率達到100%,這里的創業率的統計根據浙江省教育廳的創業認定:高校畢業生從事電子商務(網店)運行過程中,信用積分達到1000分,好評率(好評數與交易數的百分比)在98%以上;月收入達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從事電子商務(網店)經營時間在三個月以上。
朱華兵表示,大一、大二的時候還比較好統計學生收入,但到了畢業班就很難統計了,學生不是很愿意透露實際的收入。據他們的粗略了解,四個班級,每個班30人,每個班達到每月1萬收入的至少5人,月收入在5000~6000元范圍內最高,收入最高的年收入超過100萬元,成為讓人羨慕的百萬富翁。
“人均收入每月1萬元,有些人肯定更高。”朱華兵覺得,作為創業學院院長的他雖然重視學生業績,但也是以業績看能力的角度,他并不希望把創業學院當做神奇學院,不是希望學生在學校里賺多少錢,而是希望給這些有創業意愿的學生三年的創業體驗。
淘寶業績代替學分
對于創業教育,朱華兵認為中國高校中沒有合適的師資,大部分老師自身沒有創業經歷,所以不能迷信教師,他提倡師生“同創同學”,不強調課堂紀律,不禁止課堂接單,不限制學生請假。
王巍是剛剛畢業這屆學生的四個班主任之一,他很看好自己的畢業生,覺得學生賣家的職業水平更高,所賣的產品也常常引領社會潮流,比如石豪杰售賣3D眼鏡,買下來核心專利等等。他強調,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商業道德的培養,還要系統學習知識產權和淘寶規則,教師定期要查看學生店鋪,翻看交易記錄,若發現刷鉆就要處分。三年來,除了幫助學生選擇產品、組建團隊以外,還為學生和企業牽線搭橋,聯系企業為學生提供貨源,一些高新科技企業有很強的研發能力,銷售不行,這類企業最歡迎能接受新產品的學生。
創業班的學生平均每個星期20節課,其中有6節是創業實踐課。朱華兵說創業教學有自己的特點,不能迷信課程,課程不能解決一切,“如果開設讓學生睡覺的課程,寧愿不開”,除了課程,朱華兵盡量避免過多的卷面考試,文案課程就讓學生寫一段產品介紹,攝影課程就讓學生提交自己拍攝的產品圖片。
至于考核,創業學院堅持“業績導向”和“業績替代學分”,評價有兩把尺子,信譽度和營業額。業績替代的學分稱為“非課程學分”,大一店鋪達到3鉆、大二達到5鉆、大三達到皇冠,每年就可以替代12個學分,相當于6門課程。參加一次學長講堂,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一次可以抵2個學分,幫助創業落后的同學結對,帶成功一個算2個學分。
村民+學生帶旺“淘寶村”
2009年5月5日,賈少華來到青巖劉村給全體黨員做報告,在這次報告中,他第一次提出“建個淘寶城”。那個時候的青巖劉村,剛剛完成舊城改造,平均每戶人家都擁有5層樓的樓房,每層面積100平方米以上,如果把自住以外的房屋租出去,少說一年也有20萬元。對于村民來說,有兩個當務之急,第一是把家里的空房子盡快租出去,第二是讓家里的“富二代”有點事情做。
在這樣的情況下,賈少華的建議——以電子商務興旺村莊,難得地在村里得到了“思想統一,高度認可”。
最早,也是義烏工商學院的在校生、畢業生成為了青巖劉的第一批租客,他們租下5層小樓里最便宜的頂樓,一室一廳的年租金約為8000元,而若在市中心同樣的面積要租到6~7萬元。賈少華覺得學生給青巖劉村帶來的變化很有意思:“后來這些在樓下開著超市飯館,或者在小商品城有著自己的攤位的村民房東們漸漸明白了學生的事業,看他們做得好,也開始在自己實體生意的基礎上試著做。”
青巖劉村有700多戶人家,居民1000多人。隨著學生刺激了村民的生意“觸電”,村里的電子商務配套也迅速發展起來,每家每戶光纖入戶、寬帶上網,20多家快遞進駐承諾提供最好服務最低價格,開起一間間深夜依然為這些淘寶賣家提供飯食的餐館等,逐漸完善的配套、濃厚的商業氛圍也不斷吸引了在義烏的各省市網商來此駐扎。
最熱鬧的時候是2010年,2000多家網店,其中開始出現億元銷售額的賣家,還有一批千萬銷售額的大賣家。最新統計顯示,該村年淘寶交易額已經超過20億元人民幣。淘寶網上交易超過50萬筆的“金冠”店鋪,近十分之一都從這里走出來。對于青巖劉村網商的成長,有人形容:“騎著自行車進來,開著小車出去。”
馬樟良就是被帶動的青巖劉村民之一,他在義烏商貿城有自己的四個鋪位,實體店面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但在去年,他把自己租出去的房屋全部收回來,發展電子商務。
相比于學生賣家來說,盡管當地村民加入的時間要晚一些,但因為有著更強的實力,往往發展更快。這幾天,馬樟良剛剛申請成功一個促銷活動,一款原價200多元的廚具僅以97元的價格出售。
淘寶村經驗全國都能推廣
同樣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廣東省,2012年2月開始,位于廣東普寧的潮汕職業技術學院在考察了義烏工商學院的模式后也開設了“淘寶班”,半年多的時間里,這個班級的62名學生個個都成了萬元戶,最高月收入達到8萬元。這超出了賈少華的想象,連連感嘆:“他們做得太好了!”
在賈少華看來,廣東的產業基礎更好,發展電子商務會發展得更好更快。潮汕“淘寶班”的成功就在于依托于普寧市這個粵東最大的紡織品集散地和全國最大的襯衣生產基地。
他認為,目前電子商務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雖然從數量來看在膨脹,但從比例來看還遠遠不夠,在《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里,規劃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超過9%。而目前這個數字是4.5%~4.6%,但發達國家已經達到了20%以上,所以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淘寶就是網上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天貓和京東商城這些就像現實中的沃爾瑪。淘寶的小賣家和過去義烏小商品城的攤主一樣,都要面臨轉型升級,從做零售到做批發,從雜貨店到專賣店,從內貿做到外貿。電子商務跟實體商務一樣需要更多的小賣家。”賈少華認為,淘寶班、淘寶村,在全國都可以推廣。 (文/本報記者楊洋圖/本報記者莫偉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