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穩,差別化待遇是根源
在許多人看來,國家機關多是一考定終身,考上了就能一勞永逸
不管是初次擇業,還是再次選擇,體制內的工作為什么成了“香餑餑”?
一種說法是在“就業難”的背景下,從眾心理在作祟。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何薇說:“參加國考有點像買彩票,不去肯定沒機會,但是去了說不準會有大獎。”對考取公務員,何薇并不是很有譜,但因為班里同學都報名了,她也想去試試看。
然而,更多人看中的是體制內的“含金量”。在社會上打拼了幾年的吳曉偉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擠進“公家的單位”。他是一家私營企業的銷售專員,一年有200多天在外地出差,“最擔心的是沒準哪天就失業了,公司一切以老板意志為準,好幾個同事因惹老板不高興而被迫辭職。”國考、省考他每年都報,市里的事業單位考試他也盡最大努力準備。在他看來,這些單位多是一考定終身,考上就一勞永逸了。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楊立雄認為,目前,體制內的人群在社會保障方面確實享受一些“特權”:“以養老金為例,公務員不用繳費,且待遇高,與城鎮職工的差距越拉越大,這種不公平的多軌制養老金制度不利于社會穩定,也在不同體制之間形成了無形的桎梏。”另外,在醫療和住房保障方面,體制內外也有著較大的差別待遇。
11月26日,哈爾濱市環衛系統公開招聘進入面試人員進行了資格確認。一個月前,457個事業編環衛工的崗位,引來1萬多名報名者,其中近3000人擁有本科學歷,29人是碩士研究生學歷。周康大專畢業后在某企業工作,這次,在事業編的吸引下,他毅然選擇了報考:“要是考上了,那可就是公家的人啦,干啥都有保障!”他的想法簡單而實在。在有保障的鐵飯碗面前,工作特點就顯得無關緊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