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王愛軍介紹說,在新民居建設過程中,鎮村始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房屋安置過程中實施了多項優惠政策:每人免費獲得35平方米居室,而且每戶還免費分配給15平方米的地下室,6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領300元養老金。村民宅基地上的房屋和院落,評估后,可以領取一筆補償款,此外還免20年的物業費和取暖費,這樣就大大降低老百姓的住樓成本。新民居全部是大產權房,不僅可以對外出售,還可以抵押貸款。這樣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實現了增值百姓財富的目的。
新民居建成后,近100畝地就可以把3個自然村的1156名老百姓全部安置上樓,這樣可以騰出400多畝土地來,通過集體建設用地變性為國有土地,可以就地開發上項目。400畝地按每畝市場均價200萬元計算,產生增值8億元。
此外,挾河村還積極引導村民轉變生產觀念,該村90%的農戶以經商、裝飾裝修、運輸等三產為主要收入來源,現正把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大力發展農場經濟,多渠道增加收入。鎮村正在積極運作把挾河村的1150畝耕地通過土地流轉集中起來,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宏潤集團進行設施農業建設,村民以土地入股,獲取股金分紅的收益,同時還離土不離鄉,到公司打工,每月有固定的收入獲得薪金,成為產業工人,目前宏潤集團已建成農業蔬菜大棚10座。這樣有持續不斷的收入來源,確保了農民不僅上得起樓,還能住得起樓。
涿州市另一個新民居項目——義和莊六村聯建新民居目前正在施工當中,總計58棟居民樓,部分建筑已經完工,預計將于明年建成入住。義和莊鄉黨委書記傅偉輝表示,將附近六個村的村民集中在這個新民居社區中,可大約騰出1600畝土地用于開發型建設。新民居中的村民可自愿選擇“離土不離鄉”(住進新居但仍在村內的蔬菜大棚等種植基地打工)、“離土離鄉”(接受專業的技能培訓或者高等教育之后徹底離開村莊,進入城市生活),或者“不離土不離鄉”(入住新民居,仍在自家地里耕種)的生活方式。
一技傍身上樓不愁沒收入
涿州市勞動技工學校汽車維修實操平臺
為了幫助搬入新民居的農民拓展新的就業和收入渠道,涿州市勞動技工學校充分發揮學校涉農專業體系建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基地的優勢,積極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工作,搭建了一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的服務平臺,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新技術。同時,還開展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
該校針對全市500多名菜農開展了農業科技培訓,對全市120余名農民開展了“送教下鄉”培訓活動,針對3500多名農民開展了畜牧、沼氣、病蟲害、養殖等20多個門類的實用技術培訓,加大了陽光工程創業培訓的力度。此外,該校還對全市350多名農民開展了創業培訓,創業帶動就業近一萬人,讓農業科學技術和創業技能真正轉化為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推動涿州市新農村建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