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之所以會吸引中國企業,一方面是因為北京本就是東道主,一方面,贊助企業的主要市場就在中國。而如此次再將大規模的精力放在倫敦奧運會賽場,很可能得不償失,除非企業將戰略定位擴展至全球市場
7月29日,倫敦奧運會第二個正式比賽日,中國體育健兒繼續在奧運賽場馳騁。截至發稿,在女子10米氣手槍決賽中,中國選手郭文珺衛冕成功,為中國隊奪得第五枚金牌。
事實上,不止是體育競技領域,中國的身影還體現倫敦奧運會的其他領域。比如,“中國制造”就成了奧運會紀念品的最明顯“標簽”——據報道,倫敦奧運會的人造草坪來自北京,主體育館椅子來自上海,參賽國國旗產自義烏,吉祥物來自江蘇鹽城,煙花也來自湖南的瀏陽等地。
“中國是全球制造業環節中不能最缺少的一個環節。因此,‘中國制造’不可能、也不會缺席像倫敦奧運會這樣的體育賽事。”上海寶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伙人胡津銘認為,“同時,借助奧運會這個平臺,‘中國制造’和‘中國制造’的商家們客觀上也可進一步擴大自身的知名度。”
“需要警醒的是,中國商家們不能僅將此當作一次‘快餐’或一次生意,要借助這個良機,拓展在全球的布局和市場份額,并成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與推行國際化的契機。”胡津銘稱。
不過,對中國股民來說,奧運會的舉辦或許不完全是好消息。有統計顯示,2000年至今,每逢世界性或亞洲級別的體育賽事,A股大盤下跌的比例為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