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高稅費成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絆腳石’”
——代表委員熱議企業稅費負擔
眼下,一些中小企業有些糾結:一方面想大力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卻盤算著,在目前依然較高的稅費負擔下,大筆投入換回來的不一定是更好的回報,甚至可能是虧損。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部分代表委員呼吁,不應讓高稅費成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絆腳石”,建議積極財政政策要以減稅為中心,增加實體企業利潤空間,同時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業創新的制度體系,解決中小企業“不想創新”“不敢創新”和“不會創新”問題。
稅費負擔依然偏重
“有的企業想盡辦法避稅,就是為了能讓企業有一點利潤!”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商會副會長王永正在談到中小企業發展困難時的一句玩笑話,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融資貴、高成本、高稅費等重重現實難題下企業生存之艱辛。
一項針對千余家民營企業所作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的民營企業家認為稅收負擔“很重”或“較重”。民建中央一份提案歸納說,民營企業稅費負擔突出表現在:實際稅率較高;稅收外費用較重;稅費收取額度的確定人為因素大等。
在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看來,稅收外的費用負擔同樣不可小覷:各項收費過多、過雜、過亂。比如建個廠房就有圖審費、質檢行政費、白蟻防治費、房產測繪費等三四十項收費。
“稅費負擔偏重,已成為阻礙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比珖f委員、天津慶達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孫太利告訴記者,為了避稅,一些企業“踩著政策邊緣走”。
警惕高稅負成轉型升級“絆腳石”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業家反映,依然較高的稅費負擔,已對企業進一步擴大資產規模、推進轉型升級形成事實上的阻礙。
“如果活下去都難,哪有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全國人大代表、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說,一般民營中小企業研發一個新產品,需要連續幾年投入,投入額在千萬元甚至幾千萬元。而這樣的企業年銷售收入一般不超過3000萬元,毛利潤不到300萬元。本來可以勉強生存,但17%的增值稅和25%的企業所得稅,以及其他七七八八各種費用,加上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利潤空間全被擠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