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心區北端,蓮花山山頂廣場,一尊高達6米,用青銅鑄造,造型極具動感的鄧小平銅像俯視著整個深圳市區,鄧小平保持大步向前走的姿態,雕刻在他身后墻壁背面的,是這樣一句話:“深圳的成長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句話誕生的時間,定格在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這句話,既是對改革開放初期的鼓勵與肯定,也是對二十多年后改革開放影響整個中國的精準預言。深圳改革創造出400多個中國第一的歷史記錄,拓荒牛,是深圳敢為天下先的象征。
“深圳是一個以觀念立市的城市。追根溯源,這座城市本身就是觀念的產物,就源于鄧公的‘偉大設計’,源于他建設特區并希望特區‘殺開一條血路’的偉大創意。”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這樣認為。
在接受中青在線記者采訪前,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發展所所長楊立勛剛從市委宣傳部參加完以十大觀念為原型,建設十大雕塑的論證會。“可以這么說,改變經濟發展的創新沒有一樣不與深圳相關,深圳是改革的實驗場。”楊立勛開門見山地說。
為什么“第一”都產生在深圳?
“計劃經濟年代你能從北京坐飛機來深圳嗎?你來不了!不帶糧票你能來深圳嗎?沒有糧票來不了深圳。你能到深圳隨便找工作嗎?那時的人才流動不了!”
說起深圳的第一,楊立勛最多的話就是,“太多了”。過去人員流動叫什么?叫“盲流”。你到了別的城市就成了“三無人員”,成了“盲流”。“過去的計劃經濟年代講究一個蘿卜一個坑,講究子承父業,講究干一行愛一行,深圳市率先有的勞動力市場,大家可以去自由找工作。過去做什么都講究看檔案,深圳不看檔案,深圳看一個人,看的是你的現在和將來,通過面試、筆試來選拔人才。”深圳勞動力市場比全國其他地區勞動力市場早了起碼十年,也為國家帶來了勃勃生機。
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商品市場都產生在深圳,“而全國真正開始搞市場經濟則是在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楊立勛說。
1980年,深圳招商局對施工隊實施“多拉一車土,獎勵四分錢”的獎勵措施,來加快蛇口港施工進度,在那個不能談錢的年代,多勞不多得,因為4分錢的獎金被反對者認為是“濫發獎金”,有效的獎勵制度被勒令停止,這給時任蛇口工業區管委會主任的袁庚帶來了阻力。
“四分錢”風波一度驚動了中南海,之后,在中央領導的支持下,蛇口工地上恢復了定額超產獎。“大鍋飯”的分配制度開始走上改革的道路。1982年,深圳推出工資改革試點,改革勞動分配制度,在中國內地率先實行結構工資制。
近年來,深圳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如今城市人口達到百分之五十,也曾經提出將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城市。“深圳的城市化進程為什么那么快?就是因為土地拍賣那一錘,在那么大的壓力下還敢這么做。”楊立勛對此評價道。
1987年,中國土地拍賣的“第一槌”在深圳敲響。12月1日下午4時,深圳會堂座無虛席,4時30分,拍賣會正式開始,拍賣過程持續了17分鐘,最終由深圳特區房地產公司經理駱錦星出價525萬元拍下。
土地拍賣把最后一層窗戶紙捅破,“這是新中國空前的壯舉,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里程碑”,外媒如此評價。4個月后,全國人大正式修憲,在憲法第十條加上了“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有人說深圳鉆了法律的空子,這也恰恰說明深圳很聰明”,深圳市委黨校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袁曉江認為,“87年土地拍賣,正是深圳人智慧的顯現”。憲法規定土地不能轉讓,而深圳首次把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這經歷了一個很長的調研過程,通過到香港、到國外調研,走訪深圳國土部、廣東國土廳,歷時兩年多時間。”
袁曉江還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那時正趕上當時全國市長協會兩百多人在深圳開會,記者就問李鐵映,深圳拍賣土地你怎么看?李鐵映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我來了,你看是什么態度?“深圳很聰明,深圳是有智慧的”,袁曉江總結道。
類似的事情在深圳屢見不鮮。“深圳的經濟就是要‘闖’,闖法制的禁區,闖政策的雷區,闖理論的盲區”。楊立勛對記者強調。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曾報道說,30年前的小漁村是偷渡者的樂園,如今它成為全球新興市場的樣板。深圳以其歷史性的變遷,向人們展示了市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