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闖”的故事
談起闖的故事,就要先來看看當初來闖深圳的都是怎樣的人。一類,是想下海的人;另一類,是那些厭倦了平淡工作環境公務人員。“這兩類人,恰恰是最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最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匯聚到深圳,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楊立勛對記者發問。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匯聚了這樣一批有理想、想奮斗、想創業的人,而這些人,恰恰是在中國其他地方被視為不務正業的一批人。他們帶著明確的理想,看中的正是深圳的市場經濟環境,這里是冒險家的樂園。淘金的、實干的、冒險的、甚至玩命的,都在這里找到了生長的土壤。深圳的人才構成就是這樣,而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去實踐。
騰訊創立之初,只有5個人。初期,同其他小企業一樣,騰訊也受到過技術和資金的困擾,找不到盈利模式的時候,馬化騰決定賣掉QQ軟件,但是因為對方出價低,騰訊幸運的留了下來。
“我們是借助深圳高交會這個平臺獲得了第一筆風險投資,從而步入快速發展軌道的。”在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馬化騰把自己的經歷向胡錦濤總書記做了這樣的匯報。
今天的騰訊,已成為中國服務用戶最多的互聯網企之一,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數以億計網民的生活方式。
深圳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陳志列在回憶起自己來深圳創業經歷時說:“有人說深圳能使人重生,此言不假。”深圳是移民的城市,移民文化就是要闖,并且寬容失敗。“寬容失敗必然培植成功”,他說。
“深圳一系列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都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深圳的經驗被國家采納后成為全國的政策”。深圳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段亞兵說。
從1993年起,老深圳博物館門前的草坪上開始聳立一尊視覺沖擊力非常強的金屬雕塑:一位肌腱發達的巨人,正用力推開一重大門。它象征著深圳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和排頭兵,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城市形象,成為深圳人的靈魂寫照。它的名字,就叫《闖》。
深圳靠的是勇敢和智慧
中國近代史學家,原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曾說過,深圳的先驅者是偉大的,敢于沖破對私有制的固有成見,讓所有陳舊的觀念都見鬼去吧。
但是光有“闖”還不夠,“深圳到底為什么能夠發展?‘敢闖’與‘創新’一定要聯系起來。”深圳市委黨校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袁曉江對中青在線記者說,“膽子大的人多得是,但是,光膽子大沒有智慧也不成,同樣,光有智慧不敢行動更不成。”
92年鄧小平講了一句話:深圳的重要思想是敢闖。這與深圳的特點非常符合,與其他幾個城市相比,深圳確實是闖出來的。“首先因為它是特區,剛開始成立的時候,叫‘出口特區’,也就是自由貿易區,之后轉變為經濟特區,就是叫你去改革、去闖。”
80年代,深圳有了自己的立法權,立法權就意味著改革權、保護權。
深圳是移民城市,而移民文化就是敢闖敢干,所以當時深圳出現了很多的突破,很多改革。闖深圳的人里,以中部地區為主,如湖南、湖北。他們為了更大的發展來到深圳,不按部就班造就了深圳的敢想敢干,這其中有社會、法制、文化、經濟各方面的諸多因素。
深圳藏龍臥虎,無數人才在深圳開辟初期出現,習仲勛、任仲夷、袁庚、梁湘都成為聞名世界的開拓者。
在移民文化的環境下,國家又賦予了深圳改革的使命。“深圳當時遇到了很多阻力,建機場、建港口、建證交所都曾遇到相關部門的反對。”袁曉江說,“深圳的創新還表現在企業的創新能力特別強,如很多專利的產生。深圳有這個環境,許多企業都不是政府規劃的,如華為、中興、騰訊、招商銀行、平安保險、比亞迪,沒有哪家是政府規劃的”。
未來的深圳,必須通過思想觀念的改變,產生更多的新生事物,其中觀念的變革是關鍵,因為人的行動,都是受觀念支配的。
每當華燈初上,蓮花山山頂廣場都會聚集大量登山鍛煉的市民,其中不乏老人和孩子。他們會在鄧小平銅像前的廣場上說笑、休憩。這尊銅像,永遠邁著矯健的步伐,帶領深圳、帶領中國,不斷前行。
眼前,是深圳的璀璨繁華,點點霓虹燈匯聚成河,遠處,地王大廈與京基100遙相輝映,成為深圳特有的景觀。它們,曾先后創造了深圳的第一高度,時光在它們身上流淌,訴說深圳的過去,更憧憬深圳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