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蘇南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區——蘇州工業園區在北京召開發展情況匯報會
1月5日,蘇州工業園區在北京召開匯報會。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王翔出席會議并致辭,蘇州工業園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楊知評做了《非凡城市美好園區——邁向現代化的蘇州工業園區》主題報告。匯報會上,蘇州工業園區還被中央綜治辦、國家科技部、商務部等部門授予“中新社會管理合作試點單位”、“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火炬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等榮譽并舉行了揭牌儀式。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有關央企、科技項目、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總部代表近500人參加會議。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互利合作的新模式。2012年1月初在北京舉行的匯報會上,園區發布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指標體系,設定了4大類30項45個指標,涵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4個方面,為“非凡城市SIP”勾勒出一幅美好愿景。一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始終按照指標要求,積極推進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發展。從年終區域發展數據來看,總體達到了指標體系的要求。據初步統計,2012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
2012年,蘇州工業園區的城市形態更加豐富,綜合商務城及CBD建設積極推進;以快捷交通和地上地下立體開發促進城市的多維經濟網絡和空間格局形成;商旅文產業加快發展,金雞湖景區成為全國唯一以商務旅游為特質的5A級景區;園區成為江蘇省首個“兩化融合示范區”、全國首個“數字城市建設示范區”。生態更優化,綠色發展更好。萬元GDP能耗為全國平均值的1/3,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在達標基礎上持續下降,新建住宅和公建中的綠色建筑占比達30%。百姓收入更多,幸福感更強。全年居民就業預算同比增長9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5.4%和20%,全年財政各項民生支出約27億元,連續3年增長超過20%。發揮中新合作優勢,不斷強化先行先試探索。全年園區獲得“國家級開發區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高等教育國際示范區”等5項國家級榮譽,品牌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
黨的十八大召開對全國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作為“改革開發的試驗田、國際合作的示范區”,下一步將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諧發展“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著力打造一個經濟發達、人民富裕、城市繁榮、環境優美、開放和諧的“美好園區”,不但要打造成為現代產業集聚區、生態宜居新園區,而且要打造成為開放創新示范區、先進文化繁榮區和民生和諧示范區。
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內,蘇州工業園區將持續深化中新合作,賦予“園區經驗”新內涵(拓寬學習借鑒的眼界,增強創新發展的動力,夯實圓融和諧的基礎,提升合作共贏的層次),打造新高地(成為蘇南高端產業、高端商務、高端人才的首選之地,成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東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高端商務和樂居生活相得益彰新天堂),塑造新形象(激發“敢闖敢干”的豪情、提升“親商親民的品牌”、塑造“為民公正”的形象、強化“高效廉潔”的素質),把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園區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生態型、幸福型綜合商務城區,到2015年主要發展指標達到先進國家和地區水平,成為“蘇南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區”。
在實現路徑上,園區要打造現代產業集聚區,將調優二三產結構,打造高端商務新高地;調優內部結構,構筑高端制造新格局;調優內外資結構,培育自主品牌新優勢。園區要打造生態宜居新園區,將繼續豐富城市發展內涵、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整合城市功能要素;加快建設智慧園區,注重以信息化推進新型工業化、以信息化推進城市化、以信息化推進現代化;大力推進生態建設、更大力度推進循環發展、推進綠色發展、推進低碳發展。園區要打造開放創新示范區,將深化中新合作、放大合作效應,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創新活力,深化空間拓展、提升品牌形象。園區要打造先進文化繁榮區,將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新型文化業態。園區要打造民生和諧示范區,將優先形成增收長效機制、優先實施民生項目建設、優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先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當前,園區發展進入了以轉型升級為引領的“二次創業”新階段,園區將按照“合作中有特色、學習中有發展、借鑒中有創新”的要求,持續深入開展中新合作,將繼續學習借鑒新加坡在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經驗,自覺向硅谷、裕廊等國際知名地區看齊,并將持續深化雙方在新興產業、高端商務、人才培訓、生態環保和社會管理領域的全方面合作,爭取在園區成立新加坡中國創新中心、中新合作現代商務創新試驗區,研究建立園區環境保護信息化管理系統,并推進園區在社會管理試點工作方面取得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