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唐春成
據環保部數據,截至1月29日上午10時,我國中東部地區灰霾面積為143萬平方公里。在環保部空氣質量日報檢測的68個重點城市中,51.47%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剛剛過去的1月,北京的霧霾天氣多達25天。
在持續大范圍的霧霾中,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為減少空氣污染作出努力。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226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為減少空氣污染,76.9%的人愿意在即將到來的春節不燃放煙花爆竹。90.2%的人表示持續霧霾也是反思環保和生活方式的契機,我們應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減少空氣污染。受訪者中,80后占19.8%,70后占35.4%,60后占25.2%。
82.3%的人認同每個人都是減少空氣污染的責任者
調查顯示,78.9%的人感覺最近自己所在地區的空氣污染較為嚴重,13.0%的人表示“一般”,僅7.8%的人認為不嚴重。
江蘇鎮江從事機械制造工作的戴建虹,一個月來嗓子都不太舒服,他覺得是空氣質量不好所致,“天總是霧蒙蒙的,漂著粉塵。”他真正關注空氣污染和健康的關系,是從去年媒體討論PM2.5開始的,“電視上天天播。我讓家人盡量少出門,出門戴口罩,還買了空氣凈化器。”
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從1月11日到1月17日的7天里,PM2.5防護產品的成交指數環比增長了6611%,最近30天的成交指數環比增長1700%。
除了防護自己和家人,很多人也在思考能為減少空氣污染做些什么。湖南長沙市民廖建華坦言,雖然自己在汽車行業工作,但上下班盡量不開車。春節臨近,長沙有一個風俗是放爆竹“開財”,他覺得這是迷信的東西。在他看來,放爆竹沒什么好處,嚴重污染空氣,環衛工人清掃起來很辛苦。他已有六七年不放爆竹了。
一民意中國網網友留言:“噪聲、空氣污染、爆竹作坊爆炸、燃放爆竹傷人,由爆竹引發的問題數不清。燃放爆竹已經成為一種不大文明的行為。每年春節,全國會燃放多少鞭炮,制造多少空氣污染,燃掉多少紙張,制造這些紙張又會消耗多少森林資源、污染多少河流,能算一算嗎?這無異于創造‘污染文化’。”
本次調查顯示,為減少空氣污染,76.9%的人愿意在即將到來的春節不燃放煙花爆竹。
據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李衛軍博士介紹,在重大節日等特定時間段,燃放煙花爆竹排放的污染,通常比工業污染和汽車尾氣排放引起的污染更嚴重。除了產生致癌的有機物、二氧化硫等,在放煙花時看到的很多顏色,都是點燃之后的重金屬顆粒產生的,比如對人體有毒有害的鋅、鉛、鐵、鋇等。這些污染物以細顆粒形式存在于大氣中,并停留較長時間,從而形成區域性空氣污染。2011年春節期間,李衛軍曾在山東東營靠近黃河入海口背景區域作監測研究,那里40公里內幾乎無人煙。但在除夕之后的3天,那里空氣中重金屬含量卻迅速上升,就是重金屬通過空氣長距離輸送導致的結果。
調查中,82.3%的人認同每個人都是減少空氣污染的責任者。90.2%的人愿意為減少空氣污染盡自己的努力。
公眾愿意如何減少空氣污染?調查結果依次為:“從自身做起,注意節能環保”(79.9%),“不開車或少開車”(67.4%),“盡量使用清潔能源”(61.4%),“不抽煙或盡量少抽煙”(60.6%)。
公眾對政府三大期待:停駛公車,加強環保執法,提高汽車排放標準
自然大學研究員榮燕發現,身邊有不少人已經意識到減少空氣污染自己也有責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她一些朋友并不想買車,但因為家里有老人小孩,一旦生病打車去醫院很困難,思慮再三還是買了車。她認為,如果政府能了解公眾需求,提供相應服務,會有助于公眾參與環保。比如,在公共交通上提供便利,如果每個社區配備24小時公共服務用車,只要居民打電話就能提供服務(哪怕是付費的),也會減少買車的人數。
調查顯示,69.4%的人期待政府激勵公眾積極行動減少空氣污染。
“減少空氣污染,政府和公眾要多一些互動。”廖建華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工地揚塵污染比較嚴重。他和一些熱心市民向相關部門打電話反映了情況,現在工地早、中、晚各灑一次水,揚塵有了很大改觀。
如果發現身邊存在空氣污染源,調查中有40.3%的人會向相關部門舉報或反映問題。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青年教師戴亦欣認為,政府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讓公眾了解更多空氣污染的精確信息,有助于他們響應號召,參與政策監督。公眾參與政策監督在各國環境保護中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在公眾監督的過程中,政府才能全面了解環保政策在執行中遇到的問題,治理的路子才會越理越順。
一些網友反映,發現空氣污染源后給相關部門打電話,曾遇到互相推諉的情況。對此,戴亦欣說,環保問題通常各個部門都有相關職責,容易出現都不管的灰色地帶。在一些數字化管理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政府設立了微博“小秘書”,協助政策執行和公眾監督。公眾不可能知道每一項環保政策的具體負責單位或執行單位,但只要發現問題,在微博上找“小秘書”,“小秘書”就會告知相關部門解決,并反饋給公眾。
“普通人都開始行動了,央企和國企是不是也應該盡到社會責任?”廖建華直言,像中石化、中石油這樣的企業,應該帶頭拿出實際行動,加大技術投資,提升油品質量,為減少空氣污染出力,這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做法。同時,各地也有必要逐步提高汽車排放標準,這對汽車行業來說是短期陣痛,卻有利于國家長遠發展。
“社會風氣的轉變往往上行下效。”李衛軍認為,政府的政策要一以貫之,朝令夕改會讓公眾無法適應,從而降低對規則的信任和遵守程度。空氣污染治理是長期的,除了消防、警車、救護車以外,其他政府公車應帶頭停駛,并公開停駛結果。
公眾期待政府為減少空氣污染做些什么?排在前三位是:“帶頭停駛公車”(79.3%),“加強環保執法力度”(76.8%),“更新汽車排放、油品質量標準”(75.8%)。接下來還有:“給出空氣污染治理時間表”(62.9%),“公開PM2.5等環保相關數據”(62.2%),“發出污染預警,指導公眾應對”(58.2%)等。(記者 王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