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境貧寒卻自強不息的孩子
林俊德生于1938年,小時候家境貧寒,跟隨當小學教員的父親先后就讀于永春桃星南湖小學、西安中心小學(今縣實驗小學)、儒林小學。1949年,林俊德考上永春一中初中部。15歲那年,父親因積勞成疾去世,一家五口的生活依靠孱弱的母親一個人維持。在政府的救濟下,林俊德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求學。
讀中學時,林俊德周一到周五都住校。因為家里窮,周六上午上完課后,他總是不吃午飯就一路小跑回家。20公里的距離,崎嶇的山路上,幾年間都留下了林俊德奔跑的身影。急著回家吃飯嗎?不是。他急著趕回家,是想幫母親干農活,減輕她的負擔。此外,林俊德和母親有個約定,他不在學校吃午餐,將伙食費節省下來買豬崽給母親養,養大了賣錢作為自己學習的費用。
初中畢業填報志愿時,他將第一、第二、第三志愿都填上了中專,為的是早日畢業找份工作,賺錢幫助家里。這一決定讓許多老師覺得甚為可惜,覺得他讀中專“大材小用”了。
孫建斌回憶說,林俊德的物理老師陳錦擇先生根據林俊德的學習情況,建議他上高中,以后上大學,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智。在老師的指點下,林俊德在人生關鍵的一次抉擇中做出了正確的決斷,從此走上了更寬廣的人生道路。
1955年,林俊德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永春一中高中部,考入了當時享有“東南清華”之稱的著名學府浙江大學機械系機械制造專業。開學時,林俊德從介福鄉信用社借了50元,并得到永春一中20多元的路費資助,才得以踏上異鄉求學之路。
在學校,林俊德穿的是母親織制的土布衣,沒有襪子穿,沒有蚊帳掛,晚上任憑蚊子叮咬,全班同學都震動了,要求學校給他買蚊帳。不過,他的難處也曾遭到了誤解。有一次上課時,授課的教師看他沒有穿襪子,就當場不點名批評他衣冠不整,不尊重老師。困難和誤解,給了林俊德不小的壓力,但他并沒有因此退縮,而是將壓力變成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困境中奮起。這,才有了他后來在國防科技事業上的卓越貢獻。
一名成就卓越卻平易近人的將軍
林俊德成為從永春大山走出的第一個院士,可在家鄉人眼里,他還是與大山永遠親近的好兒郎。
作為孝子,只要能夠從百忙中擠出時間,林俊德便回鄉看望年邁的老母親。從永春縣城到介福鄉,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交通還不是很方便,林俊德身著便裝,和老鄉一起乘坐拖拉機或者公共汽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同車的人都不知道,跟他們同車的竟然是個軍官。
1990年,林俊德在參加“奮斗者的足跡”報告會之后返鄉探親,回到故鄉大山的懷抱,和所有大山的兒子一樣,他顯得平凡但又不平凡。一回到紫美村,林俊德就親熱地和老人家話家常,談變化,同吃一鍋飯,親密無間。
1994年6月25日,林俊德偕夫人黃建琴和兒子及胞妹千里回鄉。當時林俊德已經是少將軍銜,卻一路乘坐硬座火車、普通客車,與一般乘客、大兵無異。
談起林俊德的平易近人,孫建斌至今仍在為一件事感動不已。他清晰地記得,有一次他在福州見到林俊德,列出了一張采訪提綱,希望林俊德抽空談一談。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林俊德就將提綱交還給他,上面已全部做了回復。
一位日理萬機卻飲水思源的院士
1990年,林俊德再次回到家鄉。回鄉的第三天下午,林俊德專程到永春一中,對著銀發絲絲的老校長、老教師,將軍懷著深深的敬意,一一向各位師長致以軍人的崇高敬禮。
2002年8月,永春遭受暴風雨侵襲,損失慘重,牽動了遠在大西北核試驗基地的林俊德的心。當他驚悉化學老師劉詩燃在湖洋美蓮村的房子也受災的消息時,當即托孫建斌將3000元帶給劉老師,幫助劉老師重建家園。
“人生的旅途雖長,但關鍵的就那么幾步,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在40多年的核試驗科研旅途上,我獲得了30多項科技成果。我想,如果我六年中學七年大學學不好,就不會有創造各種核試驗測量系列儀器的成果。如果說,我后來有什么成就,今天能成為工程院院士,那么這顆種子是在永春一中、浙江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孕育的。”林俊德這么說,也這么做了。每次得空返回永春,他都要到母校走一走,看一看。
在永春一中,珍藏著一件林俊德、黃建琴伉儷贈給母校的最珍貴的禮物。那是一套紀念金幣,是一盒中國核試驗基地“參加中國核武器試驗”紀念金幣共六枚,內有江澤民同志視察時的題詞“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馬蘭精神,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的核試驗基地”,是頒發給參加核試驗科研人員的最高獎賞和珍貴紀念。林俊德、黃建琴伉儷在茫茫大漠四十余載,一起參加了“兩彈”科研這項偉大的歷史革命。飲水思源,紀念金幣他們自留一份,而同樣神圣的另一份則留給了母校。
實習編輯:運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