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族語言搭橋
1983年,五個緬甸孩子跨過邊境,開始了緬甸籍學生的長途之旅,首次進入片馬小學就讀。“最開始緬甸學生純粹為了學習漢語,小學畢業后就回去做生意了,”校長麻大才說。
隨著跨境貿易的發展,緬甸商人開始意識到迫切需要會說漢語的雇員。同時,緬甸地方政府和中國官員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對雙語翻譯的需求進一步增強。這些因素讓來到片馬學校的緬甸學生倍增,2009年數量達到18個,是最初的三倍。而2012年,這個數字達到了25個。
據片馬當地人介紹,五六妹的家鄉并不為適齡學生提供免費教育。家長集體聘請一個教師,中午學生為老師帶午飯,教育的質量無法保證。因此,家境稍好的孩子都希望能夠到中國來上學。“人民幣對緬幣匯率非常高,十元人民幣對于一般緬甸家庭來說都是一筆巨款,如果家庭條件不好,很難保證教育持續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師告訴記者。
大多數來中國上學的緬甸學生都會比同班的孩子晚入學兩三年,因為緬甸父母都想讓子女先掌握本地語言。去年,片馬最大的一年級新生已經13歲,比同班學生大至少6歲。
課間,孩子都在操場上玩耍,人們很難一下子區分出哪個是緬甸孩子,哪個是中國孩子。因為,學生當中有許多同宗同族,同屬于傈僳族,平日里說著傈僳語。
五六妹和其他緬甸孩子一樣,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幾聽不懂也不會說漢語。所以老師們用傈僳語作為第三語言,讓孩子們逐步理解漢語。片馬小學36名教師中絕大部分都會說傈僳族語言。“小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比成人更有優勢,無論哪個孩子學漢語慢,我們通過課下一對一的輔導都能趕上來,”麻校長告訴記者。
相似的情形發生也在其他國門小學,因為很多居住在邊境兩邊的人們雖然國籍不同,卻是同宗同源。瑞麗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81所,緬籍學生1758人,占學生總數的5%左右。學前緬籍學生421人(學前班210人,民辦幼兒園211人)、小學緬籍學生1200人、初中100人、高中37人。可見緬籍學生主力在小學階段,而極少數才能夠堅持進入中國大學學習。
“一寨兩國”門前一群騎著小自行車的緬甸孩童,穿過71號界碑前的國境線,來到中國國門下,等待穿過馬路到對面。這些孩童就是邊境上在中國學校就讀的緬甸“小留學生”。
云南瑞麗云井邊防小學離中緬邊境線不到200米,該校校長孫加亮介紹,在云井邊防小學讀書的緬籍學生有64人,從學前班到六年級都有,孩子們相處的很好。由于中國教育條件比緬方好,很多緬甸的村民都愿意將子女送到姐告小學就讀。每天清晨和午后,這些“小留學生”們就背起小書包,很自然地跨過國境,每天往返于兩國之間。
孫加亮告訴中國日報記者,緬甸的孩子享受中國的“二免一補”政策,不但免了學費和書費,還享受每天3元營養早餐補貼,有雞蛋、面包、牛奶、米線等。孩子和家長都切實感受到中國教育政策好。
孫加亮說,“這64名孩子都是傣族,我們的老師使用傣語和漢語雙語教學,以漢語為主、傣語為輔。一年級的時候他們聽不懂(以傣語為主),等到二年級后,他們的漢語水平有很大程度提高,開始以漢語為主。”
“云井邊防小學還與緬甸的華僑小學舉行‘手拉手’活動,不定期在學校開展禁毒防艾和消防知識的講座。他們的學習成績也不錯,有一位緬籍小朋友這學期還考了班里第一名,學校主要用漢語和傣語教學。”孫加亮說,“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都在中國做生意,比如賣珠寶、開雜貨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