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蛟龍’號將進行水文、地質、環境、生物等全方位的調查,我們調查的只是合同區中的一小塊區域,那里也將會是我國今后的試采區。”劉峰表示,目前國際上尚無國家進行深海資源開采,我國對深海資源的利用,也將經歷一個長期勘探、研究的過程。
2001年5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在北京簽訂了《國際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獲得了大洋協會對7.5萬平方公里的合同區內多金屬結核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采權。
今年2月,國際海底管理局法律技術委員會做出結論,建議該管理局理事會核準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遞交的西太平洋富鈷結殼礦區勘探申請。
去年6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至7062米,標志著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也標志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
對于劉峰來說,“蛟龍”號的任務在于加深人類對深海的認知,并為深海技術帶來變革。
劉峰認為,“蛟龍”號的成功只是中國深潛設備研發的起點,中國的深潛器的研制將成系列化,滿足不同深度的深潛作業需求。
“未來,也可開展深海旅游,以滿足人們對深海的好奇”。(記者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