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出爐。方案中提到,將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不再保留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這個長達十四個字的機構名稱,掀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
改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改名也是,長點短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根據職能范圍進行微調,要讓每個人都滿意,那是不可能的。新浪網網民“貴花飄香”表示。
亂試佳人53046450認為,機構改革是拆廟攆和尚,而職能轉變是念什么經、拜什么佛,一個是“表”,一個是“里”,兩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相比較而言,職能轉變這個“里”比機構改革這個“表”更具有實質意義。
新浪網網民“往事如煙367665”說,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體現了“放”,放權給市場、放權給社會、放權給地方政府;體現了“減”,既減少投資的審批,減少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一些執法、減少了一些檢驗檢測認證的機構,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建議進一步完善優化機構改革的頂層設計,做好目標定位;在操作層面上要部門聯動、上下互動。
減少和調整部委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當一組關系改變,會引起一系列關系的重新組合;同時帶來一系列善后工作。特別是在部委數量減少的同時,應該在中央管什么、地方管什么、具體的區縣一級管什么上須明確分工和職責,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從以往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言必信、行必果中給人們增強了必勝的信心——人們矚目以待。搜狐網網民“邊角兒”表示。
網友噗通噗通噗通說,這次改革把職能轉變提升到與機構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列表述,抓住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彰顯了中央的改革決心和政治智慧。
可以說,大部制改革,是大勢所趨,是民心所向,更是結束機構臃腫、提升工作效率的一劑猛藥,它順應時代潮流,迎合百姓心理,奏響了實現“中國夢”的最強音。網友兩江奔流表示。
要進一步規范審批程序,方便科學管理。規范程序可以擠壓不法分子的“權力尋租”空間,實現權為民用、利為民謀,杜絕腐敗與貪污。此舉,一來可以方便群眾,有章可循方可照章辦事,有法可依才能循規蹈矩;二來可以保護干部,避免私欲膨脹、杜絕公權濫用。網友“自由寫手”說。
機構的設置是為權力運行服務的,而直接參與者就是國家公職人員,這才是發揮政府作用的主體。在科學設置機構的基礎上,教育引導好公職人員,實現為民的“用心四位一體”方是根本。網友“豆豆麻麻”表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已經進行了6次政府機構改革,而這一次是第七次。該怎么改,能怎么改,正吸引著全國民眾的眼睛。改革的本質是讓機構更加適合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改革之后的政府應該是個強大的職能部門。兩江奔流認為。
古往今來,“精兵簡政”是治國之略,更是完善政府職能。政府不僅是要瘦身,更讓培養得更有氣力,在民眾面前更有底氣,在國際面前站得更穩,走得更遠。網友“沖索索”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