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淑華今年已經60歲,退休后繼續投入社區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六年了。他關心著社區里每個康復人員的生活、工作,帶著同事們去看望張林生病的父親,試圖從點滴小事讓戒毒人員感受到社會的關心和人性化管理。“我記得我去醫院看完張林的父親后,張林特別感動,開始變得愛說話了,也愿意把他的難處向我訴說了。”郝淑華說。春節期間,郝大姐還和同事們一起去張林家給他送了一袋面粉、一桶食用油,希望這小小的禮物可以讓戒毒人員感受到他們是受重視的,是被關心的。
但郝大姐也對記者說,并非所有人都像張林這樣理解他們的工作。戒毒人員里有一名50多歲姓靳的居民,他一直不肯簽訂康復協議,也不愿意做尿檢。郝淑華多次上門做工作,也沒能和他達成共識。最后,郝不得不求助天堂河戒毒康復輔導站的袁志新警官,在袁警官的幫助下,靳終于同意在派出所民警“上門”給他做尿檢。
“我們管理社區的戒毒人員,還是要用服務來感化他們。”郝淑華說。日子長了,就會把戒毒人員的事放在心上,誰身體不好、誰沒有工作她都記得特別清楚,一有免費就診信息或者工作信息,她準第一時間通知給大家。
除此之外,向日葵站工作還包括宣傳、教育、輔導等內容。天堂河戒毒康復所、東城區社區戒毒康復輔導站站長宋占江介紹說,平日里,郝大姐憑借她多年的社區工作經驗,從情感入手進行勸導工作。而輔導站的警官則是以“專業”為優勢,除了給涉毒人員做專業的心理疏導和矯正外,還會在東城區街道、涉毒管理單位內進行專業化的戒毒工作輔導。
從去年1月向日葵工作站安定門分站成立至今,社區內所有在冊吸毒人員都已經配備了工作人員,定期有針對性地開展禁毒預防宣傳教育,對其動態管控率高達90%以上,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無縫銜接率達到100%,社區閑散青少年、外來務工人員、吸毒人員和吸毒人員家屬的受教育程度高達100%,定期尿檢率達100%。對于這樣的成績,幾個工作人員卻認為是“基本且必須的”。
“戒毒是一項漫長、復雜、系統的大工程,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專群互補的工作模式,能踏踏實實的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天堂河戒毒康復所東城區社區戒毒康復輔導站負責人宋占東說。(中國日報記者 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