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態文明作為科學發展的核心要素,吳中區每年將新增財力的10%至20%用于污染治理,設立1000萬元區級水污染防治基金。10年來,吳中區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投入超過140億元。鋪設了1000多公里的污水管網,將太湖網圍養殖面積從原來的20萬畝壓縮到3萬畝,并通過加強太湖生態體系建設,建立蘆葦種植和收割制度,讓郁郁蔥蔥的蘆葦蕩成為一道生態旅游觀光線。
吳中區還否決、勸阻、拒批總投資近20億元的污染重、治理難的項目130多個,關閉重污染企業50余家。作為蘇州唯一毗連煙波太湖的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2011年,該開發區萬元GDP能耗降至0.41噸標煤,區域內各類污染治理設施運轉率、工業廢水排放水質達標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不斷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使吳中區成為蘇州市區主要的“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
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吸引了諸多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入駐吳中區。此次簽約的蘇州世界高檔水果主題公園,由加拿大楓華集團及上海交通大學共同建造。項目總投資5億,占地面積500畝。其中100畝用于建造生態農業旅游區,包括生態農業參觀,現代農業科技展示,農耕文化園,配套服務區以及研發樓的建設;另外400畝,由上海交通大學引進世界高檔水果品種育種與研發基地,采用有機種植和定量數字控制農業種植技術進行現代生態農業種植。將建成我國第一個集世界高檔水果為主題的農業高科技主題公園。
工業項目集聚到園區發展,沿太湖地區的古鎮古村發展觀光農業和旅游休閑產業、文化產業,吳中區對區域內的產業進行合理、科學布局。俞杏南透露,吳中區在致力于加大環太湖生態建設的基礎上,正不斷提升旅游服務業的貢獻度,依托由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東山、穹窿山、旺山四大景區聯合組成的蘇州市吳中5A景區,把環太湖旅游服務業發展成為全區的主導產業乃至支柱產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將達50%甚至60%,努力建成“長三角的后花園”。(記者 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