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市場的每一次進步,都需要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量。或許,你還是習慣性地選擇回避、視而不見甚至質疑,但誰也無法阻擋歷史車輪轉動的腳步。融資融券便是如此。
昔日行動緩慢、步伐沉重的大藍籌股們,如今上躥下跳,頻頻在資本市場上演“大象起舞”的神話;而投資者們所懷念的那種單邊上漲賺錢的快樂,卻在漸行漸遠……“杠桿”工具的出場,正在悄悄改變著傳統的投資邏輯。你準備好了嗎?
杠桿工具出場 大藍籌們也能頻頻起舞
3年前的3月31日,中國股市便出現了融資融券這個看上去十分陌生的“杠桿工具”。隨后的4月16日,股指期貨正式在中國期貨市場上市交易。當時,市場描繪出的愿景是:未來,融資融券、股指期貨和轉融通業務,將成為構筑中國股市平衡機制的“三駕馬車。”
不過一直到去年底,資金量在5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因門檻限制都只能做一名看客。而資金量在百萬元左右的投資者,也是看得多、做得少。在眾多投資者的觀望中,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步伐卻絲毫沒有放慢。
去年8月30日,轉融通業務之一的轉融資先行啟動;半年之后,轉融券也順利實施。到今年初,滬深兩市融資融券標的股票由原來的278只擴大至500只,占A股目前股票總數的近五分之一。與此同時,各地券商紛紛下調“兩融”業務門檻——最低擁有20萬元資產、開戶滿6個月,投資者便可以加入其中。
巨大的推動力下,“三駕馬車”終于可以順利起跑了。
習慣性做多 融資占比超97%,融券不足3%
今年以來,A股市場融資融券數量開始呈現爆炸性增長。今年前3個月,A股融資融券余額增長規模,幾乎相當于此前33個月的總和!截至3月25日,A股融資融券規模已突破1600億元大關,達到1611.19億元。但這其中,融資余額占比超過97%,融券余額不足3%。無論是券商還是投資者,還是習慣性地喜歡用“做多”來賺錢。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A股確實已經進入“做空時代”了!特別是QFII、RQFII、未來養老基金、公積金等長線資本介入后,這些資本大鱷將更善于靈活運用融資融券、股指期貨這些“對沖”機制鎖定利潤。而在成熟市場,融資融券一般會占到整個市場交易的15%,這意味著未來國內“兩融”市場還有10倍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