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頻現
農民向城鎮流動造成學校萎縮,生源過度流失導致惡性循環
這里的學校為何屢遭“空心”窘境?鱘魚的學生都去哪兒了?
龍大飛說,鱘魚鎮是桐城市夾在安慶市迎江區和樅陽縣之間的一塊“飛地”,居住面積僅有0.8平方公里,雖為鎮,常住人口只有幾百人。“很多孩子隨父母外出打工,本就有限的生源流失嚴重。有不少家庭在桐城市區、樅陽縣城購置了住房,遷走了戶口,把孩子轉到戶籍所在地讀書了。”龍大飛說。
在對鎮上居民的隨機采訪中,記者發現大部分居民希望孩子接受更優質的教育,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愿意花錢花精力把孩子送到縣城學校去讀書。“再窮不窮教育,再苦不苦孩子,是這些居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信奉的金科玉律。”金書記說。
據介紹,一位居民2011年把孩子從鱘魚學校轉到樅陽縣一所中學,一年要多花上1萬多元。“并不是鱘魚學校的教學質量不好,而是學生實在太少。2011年8月時,班上就剩我家孩子一人了,哪來的學習氛圍,學得好學得差也不知道。”家離鱘魚學校僅百米的一位大姐直言,“如果有條件,當然會把孩子送到縣城里的學校,孩子的教育可是件大事。”
除了學生過少的惡性循環,升學的需求也讓家長決定轉學。“這里可以從小學讀到初中,但到了高中,基于學籍管理就要到桐城市的其他中學就讀,非常不方便。很多樅陽縣的學校也不太遠,騎電瓶車只需幾十分鐘,很多居民提前將還在讀小學或初中的孩子送去就讀。”龍大飛說。
此外,鱘魚鎮桐江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楊紹和介紹,鱘魚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適齡學生減少同樣是當地學生減少的一個客觀因素。
“像鱘魚學校這種情況在農村和鄉鎮并不少見。”安徽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范和生認為,城鎮化引起農民的大群體流動,在我國每年的人口流動中,大部分是走進城市的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農民工費盡心思要讓孩子到城市接受好的教育,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
“人們往城鎮聚集和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這個進程引發了很多問題,其中教育問題尤其要引起重視——大量鄉村學校不斷萎縮,甚至‘空心’。” 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張德元感到擔憂,“安徽曾經在大別山區辦過‘一人一校’的教學點,即一個點一個老師,負責當地學生的義務教育工作,但后來很多點都由于學生缺失逐漸撤了。”
撤留兩難
家長多反對撤校卻不愿送子就讀,學校稱一個學生也要堅持辦學
龍大飛出示了一份材料,反映2010年關于“是否同意學校撤并”的問卷調查。“桐城市教育局曾就學校去留做過布局調整規劃,2010年鱘魚鎮政府就此問題在當地居民問卷調查,75%左右的受訪者反對或不支持撤并,所以桐城市教育局決定將當時只有4名學生的學校作為保留學校。”
“鱘魚學校的教學質量很好,可以說比桐城市很多初中都要好。現在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生源不足,這不是學校的過錯。在只有一個學生的情況下,還能堅持教學,實屬不易。”一位鱘魚鎮居民感嘆。像他這樣主張保留鱘魚學校的居民鎮上還有很多,但當問及是否愿意將孩子送去就讀時,很多人卻表示否定或沉默。
“12名教師教1名學生,論經濟效益,的確不合適。”桐城市教育局教育科科長楊正一表示,鱘魚鎮6周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據統計有24個,這些潛在的求學對象使學校有了存在的必要。“況且撤并一個學校不是件簡單的事,需要調研、公示,并報請政府批準。”
在他看來,撤點并校確實能避免資源的浪費,但在這個過程中,哪怕是一個學生,也要充分保證教學質量,搞好學校的義務教育工作。“還要在擴大縣城教育規模的工作上多下功夫,大批農村孩子涌入城鎮,使得很多學校一個班都有近百人,人滿為患影響了教學質量。”
“辦學需要有效益,孩子也需要同學、課堂氛圍和學習參照性。并校不可盲目,要充分考慮到學校存在的意義和辦學效果,不能僅以規格進行判斷,這樣對孩子和老師都不公平。”范和生建議,應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和統籌協調力。
記者離開鱘魚學校時,小燕正在和一名老師在操場上玩著籃球。看著她,不知這張純真的笑臉還能在校園里留存多久?一旦失去了這最后一名學生,這所學校、這些老師又將何去何從?“只要有一名適齡學生入讀,學校就會堅決為其單獨辦班,所有的老師也會竭盡所能開齊課程,保證日常教育教學正常開展,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快樂成長。”龍大飛說。(記者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