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越遮掩,越顯得神秘,孩子就越好奇。敞開來談,反而可以撕掉這層面紗,直接教孩子保護自己。”張娟說。
那個周一晚上,這位母親接女兒回家。小姑娘激動地說:“媽,今天西工院(附中)有個娃震了(方言,意為做了影響很大的事)!”
聽了小中的事,張娟覺得機會難得。此前,女兒主動談論學校的情況很少,都是她問一句,女兒不耐煩地答一句。
“這娃真勇敢!”她趕緊表示出鼓勵的態(tài)度,但又怕影響女兒,馬上補了一句:“我就是擔心那個被表白的女孩壓力會很大!”
張娟沒想到,聽了這話,女兒睜大了眼睛,不可思議地看了她一會兒。跟著就聊起來:“我們年級有30對兒,不過我還是單身!”
接下來幾天,這個高二小姑娘和母親交流情感和班級話題的次數(shù)明顯增多。張娟發(fā)表看法,女兒也不再反感。
“我真心感謝這個素不相識的男娃。”張娟說,“他讓家長和孩子有了共同面對、探討問題的機會”。
但這位媽媽也有自己的憂慮:在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支持小中,會不會引起模仿與跟風?
回到校園
4月8日當天,把兒子領回家的小中父親心情低落。第二天他去上班,卻聽到不知小中身份的同事紛紛議論:“娃是好樣的!”這位父親沒有搭腔,心里卻多了些安慰。接下來的每一天,他都在關注新聞,當看到“都是支持鼓勵我兒子”時,他最初的憤怒和煩惱很快減輕了。
“只是太對不起你的班主任。”他對小中說,“老師那么信任你,你卻給人添麻煩。”除此之外,他沒再多說。
當學校確定小中能夠返校上課的時間后,“我們一家子終于恢復正常了。”小惠說。
周五那天中午,母親買了大蝦,做了一餐豐盛的午飯。“你終于會笑了!”母親對小惠說。23歲的姑娘揉揉自己的臉,覺得心情放松。
小中卻沒有徹底放松下來。他原以為“作為一個男生只要敢想敢做,什么事情都承擔得起”,但事情發(fā)生后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學生,什么也做不了”。
“我算什么狗屁,我連流淚的資格也沒有!”情緒激動的小中在網(wǎng)絡中寫道。他想著母親流淚的樣子,想著老師的無奈,想著姐姐的奔忙,還想著“108”的處境。他覺得自己敢去承擔,現(xiàn)實卻是,他只能每天坐在家里,等待家人帶回關于他未來的消息。
那幾天,他覺得自己再也不能辜負父母,“一定要考上一本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