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設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眼看著生活越來越好,村民們想要富起來的愿望也愈加強烈,因此,廣大黨員干部在深入基層聯系群眾行動中,通過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發展致富帶頭人等方式,發展產業助農增收。
“原先種植是以散播為主,收成不好效益也不高。今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西迭村規范化種植GAP地膜黃芪500畝,地膜當歸500畝,預計產量會很好!”阿塢鄉鄉長羅少鵬說道。
數字顯示,2012年,僅僅在雙聯行動中,宕昌縣共實施危舊房改造5600戶,硬化村莊道路15.6萬米,新建改建文化廣場12個、基層組織活動場所80座,安裝太陽能路燈548盞,新建村級農資產品綜合服務社32個,集中流轉土地2900畝,為5487名0—3歲兒童發放營養包165箱。
特別是針對農民群眾創業貸款難的實際,協調農村信用社、農行等商業銀行,發放婦女小額貼息貸款3384戶12198.7萬元,辦理雙聯惠農貸款797戶4509萬元,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活力。
廣大農村群眾感嘆,干部進村入戶經常拉家常、聽民意,共商致富門路,不僅讓貧困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讓農民的心暖了起來。
“以前路固村村民基本上就是‘等、靠、要’的思維模式,為了教育引導群眾移風易俗、轉變觀念,去年6月,政府組織了鄉、村黨支部有關人員和部分群眾代表,赴康縣望關鄉徐羅村、武都區馬街鎮姜家山村等地進行考察學習、開闊眼界。如今,村民干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很高。”南河鄉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
干部下基層,“下”然后知不足,砥礪了思想,錘煉了作風。
縣交通局局長劉軍深有體會,“到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不是作秀,與群眾共同勞動也并非現實版的‘開心農場’。群眾心中有桿秤,老百姓看的是行動,而不是表面文章。”
實干興邦,首先要從轉變工作作風開始。堅持工作中心下移,推動機關干部走出機關、沉到基層,始終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既是聯系群眾服務基層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方式,也是體現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
事實說明,宕昌縣通過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聯系群眾行動,一個個偏僻的小山村,處處暖流涌動。全縣各級干部和群眾正以感恩的心,凝聚起強大的力量,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楊麗君 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