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與放:消費需求是關鍵
查閱相關資料,記者大致梳理出了北京市禁止活禽交易的時間脈絡:
2003年底2004年初東南亞爆發禽流感,當時北京暫時關停了所有的活禽交易市場。而禽流感過后,對活禽市場的管控曾有所松動;
2004年3月24日,北京市下發的《關于本市防治重大動物疫病的下一步工作意見》提及,鑒于全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趨于平穩,在本市恢復活禽交易,但交易場所必須相對獨立,便于消毒;嚴禁活禽現場宰殺;
2005年11月,受新一波禽流感疫情影響,北京市政府再次宣布全市暫停活禽交易活動。疫情過后,活禽市場是否解禁,則一直沒有明確。關停事實上持續至今,已有7年之久。
2006年6月16日,北京市農業局發出通知,稱北京活禽交易可以有條件恢復。并規定凡從事活禽(包括鳥類)經營活動的市場以及攤位,必須由所在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實施動物防疫條件審核,取得《動物防疫合格證》后,方可從事活禽交易。
2006年1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89號文,要求“率先在大城市逐步取消活禽的市場銷售和宰殺,推行‘禽類定點屠宰、白條禽上市’制度”。
自此,北京市場上并沒有攤位通過審核,理論上說活禽交易事實上并未恢復。
和北京一樣,早在2004年,上海也曾因高致病性禽流感停止過活禽交易。但疫情之后,上海又逐步放開活禽交易市場,并規定活雞必須定點銷售。據上海市農委主任孫雷的解釋,當時之所以恢復活禽交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照顧市民的消費習慣”。
今年4月8日,在上海市農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對于上海是否會以此為契機,永久停止活禽交易的問題,孫雷表示,會充分征求市民的意見。這個話題立即引起了爭議。在某報紙官方微博發起的投票調查中,對于“你是否贊成上海永久停止活禽交易?”一問,贊成563票,占28.7%,反對595票,占到30.4%,差別不大。
無獨有偶。臨近上海的杭州,十年前也曾考慮過“禁活禽”,在市區推行家禽定點宰殺,但遭到養殖戶、經營戶、消費者的強烈反對,方案無疾而終。在杭州五星級農貿市場推行的試點,也在運營一段時間后,生意蕭條,在消費者對現殺現賣活禽的需求下,一年后恢復了活禽交易。
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少民眾向記者反映,若沒有禽流感,自己對于活禽更有“好感”。
“活雞一眼就能看出來身體好不好,但宰殺好的雞,之前是死是活,過程是否安全、干凈都沒法自己監控,讓人很不安心。”在嘉園路的這家農貿市場,曾經是活雞的老買主的張大媽這樣對記者說。
“和生豬屠宰需要專業技術不同,家禽宰殺簡單容易,殺雞一般成年人都會,很難實施監管。”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畜牧局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所以,現在雖然禁止了活禽交易,但只要消費者的這類需求仍存,那么一個必然的后果就是,出現大量的地下活禽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