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投資渠道
●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品種的金融體系,鼓勵創業、增加勞動收入,讓老百姓錢袋子更鼓
“老百姓把錢放在銀行的回報率太低甚至縮水,但又找不到合適的保值增值渠道。”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春華資本集團董事長胡祖六提出,我國應該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品種的金融體系,短期、中期、長期的產品相結合,讓包括普通百姓在內的投資者可以靈活選擇。
隨著存款余額不斷增加,百姓理財已不僅僅關系一家一戶的喜憂,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投資和消費。
負利率時代,該如何化解百姓的理財焦慮?不少專家強調,一方面要開辟多元渠道、規范各類投資市場,另一方面還要跳出理財研究財富增值。譬如增加勞動收入、盡早實現倍增,即使存銀行賺不了錢,但居民對整體收入狀況的滿意度會提升。再如鼓勵創業,通過降低門檻、減少稅費等手段,讓錢更多地進入實業,更多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CPI會越來越高嗎?眼下有閑錢存不存銀行?對于普通人的疑問,許多專家指出,存銀行看起來似乎越存越少,但仍不能否定其主流地位,“錢多錢少,都應存一點在銀行”。而其他理財渠道,不論是哪一種,居民都應有清醒的認識,理財肯定有風險,不可能都是只賺不賠。
郭田勇建議,一般家庭可以選擇把20%的資產存在銀行,隨時滿足流動性需求,把50%的資產投資于理財產品、債券等穩定收益的領域,實現財富保值,對抗通脹,剩下部分選擇自己熟悉的投資品種,實現增值。“一般來講,普通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應以保本型為主,重點選擇投資于國債、央票等信譽度較高投資標的的理財產品,不要選擇自己不熟悉的投資標的。”郭田勇說,理財產品很多都是由專業人員運作,普通投資者很難了解里面的具體情況,一旦選擇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很難控制和把握風險。
“從目前實際狀況來看,央行在短期內加息的可能性比較小,投資者可以選擇一些長期的存款品種和理財產品,有利于提前鎖定收益。”郭田勇建議。
普通居民更關注哪個投資品種好,專家則認為,投資方法對于普通家庭理財顯得尤為重要。吳志堅說:“投資產品和理財方式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認為,普通家庭在考慮投資時,首先要分析清楚家庭的具體情況,然后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品種和理財方式,主要應結合家庭生命周期、資產規模、階段性投資期限、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承受態度)、宏觀經濟趨勢五方面因素進行投資考量。
“投資者在進行資產投資的同時,也可以考慮通過購買養老、醫療保險來實現理財目的。”趙錫軍介紹,事實上,很多家庭存錢、理財都是為了實現將來養老、醫療等方面的資金需求,這需要國家不斷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另外,個人也可以購買一些商業保險,當家庭遇到較大支付需求時,通過保險也可以實現理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