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人際關系,學習就業問題和壓力問題。而這三者中人際關系方面的更多些,主要表現為戀愛、師生和同學、舍友之間。這個問題在大學新生中相對比較突出,因為剛脫離父母的全方位呵護,一切需要自己照顧自己,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但是復旦的案子發生在研究生階段,還是比較少的。”張繼明說。
張繼明介紹到,“我們心理咨詢室從90年代成立至今由最初的兩位專職老師,到現在有6位,師資力量的逐漸加強。而且這幾年也明顯的感覺到前來咨詢的學生數量有所增加。這并不是說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是表明大家心理健康的意識在增強。”
張老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他說,“從我們前來咨詢的同學中我們發現90%的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其根源都在父母、學校和外部環境對他們的不好的一面的影響,過去的心理健康教育嚴重不足。中國的教育其實很大程度上還是精英教育、唯成績論等,心理教育缺失嚴重。
“同時,學校的心理教育在很多學校也不受重視,學校教學資源不均衡。國家這幾年應該說在這方面有所改進,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停留在出現問題了才重視的階段。”他補充道。
“心理教育旨在幫助學生處理紛亂的人際關系其實在有些高校沒有真正受到重視,但是從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發現其實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姚萍老師說。姚老師去年的課被安排在一個可以容納220人的大教室,但是由于選修的學生太多根本坐不下,所以今年學校給她安排了一個更大的教室。
“跟早些年的學生相比,新一代的大學生中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已經習慣了有爸爸媽媽的關愛在身邊來解決所有的麻煩。所以一旦遇到問題或受到打擊,他們很容易迷失甚至走向極端。另外,他們在處理社會沖突方面可能得到的鍛煉不夠,沒有很好地學習到有效的處理問題的方法,他們更多花在學業的學習上,而沒有重視處理情緒調節問題。”姚萍說。
對于學生心理危機的管理,北京師范大學應急預案三步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一是在教師層面上,輔導員,班主任提前干預體系;二是學生自我干預體系,每個班級培養心理委員(雪絨花使者)由專業心理學專業老師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培訓指導,他們可以在與同學的相處中發現一些問題,為同學提供初步指導;三是到心理咨詢室接受專業的干預
張繼明說,我們實行幾年來,感覺效果非常好,可以最大限度的盡早發現問題。(記者 何娜 楊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