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學生處處長汪歙萍也介紹稱,在總數為17.8萬的2013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中,約10萬人希望在上海就業,其中有5萬名畢業生已經簽署協議。而統計顯示,用人單位在上海的崗位需求數超過15萬個。用人單位需求和學生期望值的不匹配成為影響高校畢業生簽約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畢業生自主意識增強、就業觀念多元化等因素對就業的影響正越來越明顯。蘭州交通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蘇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今年“90后”已經成為就業舞臺主角,他們的就業觀與“70后”“80后”相比有明顯變化,更看重性價比高的工作,關注企業是否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企業公平公正的用人機制,傾向選擇有較舒適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的工作,不愿選擇沒節假日、經常加班、四處奔波的工作。
這一點在蘭州交大本科畢業生到工程施工企業就業的人數變化上體現出來:蘭州交大近兩年畢業生到工程施工企業就業比例已經從2010年的23%減至2012年的13%。今年的比例預計會更低,大約僅有10%。
“70后”“80后”畢業生就業時,還愿意為了施工企業的“鐵飯碗”暫時忍受艱苦的野外工作條件,但“90后”畢業生求職時對工作環境和晉升機會要求更高。“類似施工企業的一些單位遠離城市,工作流動性大,上升通道相對較窄,不受‘90后’畢業生青睞。”蘇程說,一些工程施工企業等用人單位的反饋顯示,五六年前,企業人才的流失率僅為5%左右,但在去年達到了15%。
措施
營造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
應對“史上最難就業季”,專家認為,政府、用人單位、高校都該有所作為,通過一些針對性措施,促進就業公平。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一部分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需要就業政策扶持。最主要的措施包括完善相關的政策,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就業見習和職業培訓,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就業需求;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有效的服務,開展一些專項的招聘活動,組織用人單位到高校開展專項招聘活動,提供有效的就業需求信息,使高校畢業生獲得比較充足的就業信息。
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經為促進應屆生就業推出了優惠政策。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處處長黃建榮介紹,為有效放大小微企業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江蘇省已經正式出臺關于落實小型微型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有關扶持政策,明確對小微企業新招用高校畢業生給予培訓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
與此同時,專家建議,高等院校也該為待業畢業生提供更多支持,在檔案保管、生存支持、就業資源共享等方面給予方便,并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就業觀,從容奔赴畢業季。
此外,就業壓力之下,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至關重要。專家建議,各方應在摒棄學校、性別、戶籍、年齡等就業歧視、消除暗箱操作等方面做出努力。
教育部辦公廳此前發布了《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五條專門提到要嚴禁就業歧視,提出了包括“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在內的“三個嚴禁”,“切實營造公平就業環境”。而北京,廣州等地規定,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命題人員要簽訂保密協議,面試必須全程錄像,保證面試的公開公平。(李唐寧 劉巍巍 仇逸 張文靜 鄭天陽 方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