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花銷 理應關注
除了中國人壽外,近期,中國鐵建等國企的天價招待費也紛紛引發關注。業內人士表示,天價招待費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近年來,財報數據巨虧、高管巨額年薪、審計問題曝光……越來越多與國企有關的問題被呈現到公眾眼前,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當此之際,人們不禁要問:為何國企會頻頻走進公眾視線,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國企是國家的企業,很容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國企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國家形象,受到公眾的關注是必然的。”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尚重生對本報分析說,國企與民企不同,通過使用國家資源發展成長,與國家和民眾息息相關,理應主動向社會和監管部門公開自身信息。事后推脫責任,往往會降低企業自身的公信力。
公眾意見 理應重視
此前,在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中,中國鐵建被曝出招待費達8.37億,中國鐵建回應稱,公司業務招待費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低于相關規定,但絕對數額確實偏高,公司將把控制業務招待費增長作為重要的管理指標,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再如,4月12日,一篇網帖將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對于帖文中所舉報的南車高管康意雄涉嫌用假發票報銷“撈錢”的行為,南車方面回應稱對康意雄予以停職,并展開調查。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認為,有的國企面對輿論質疑之聲,辯解說自己的招待費不高,“這是一貫缺乏輿論強力監督的結果,說明以前對于國企的監督并不到位。”沈陽對本報表示,“隨著公眾素養提升,國企在更加強烈的輿論壓力之下,表態會更體現公眾意愿。”
“對于國企的質疑聲音越來越大,質疑不斷加強也在說明人們對于自身權利意識的增強。”尚重生表示,國企保持信息透明、公開,積極接受監督,是對納稅人負責任的行為。
監督機制 理應完善
業內人士認為,面對輿論關注,國企正視公眾監督的同時,相應的制度建設也需跟進。
例如關于國有企業業務招待費規定,只在由監察部、國家經貿委、全國總工會等部門于1998年聯合發布的《關于國有企業實行業務招待費使用情況等重要事項向職代會報告制度的規定》中提及。另外,在企業所得稅實施細則以及會計準則中,對于業務招待費也只有一些零星規定。
如何使國企能夠真正接受監督?尚重生認為,首先,國企應該引入全社會監督,而非只是面對來自政府的監督和內部監督;其次,應剪斷政府與國企扯不清的利益鏈條,將招投標制度公開透明化,使民營企業與國企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競爭。國企作為國家的企業,為民所有,對民負責,因此國企要做到全社會監督才是核心。只有這樣,國企才能更公開更透明。(葉曉楠 胡宏毅 趙天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