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榮教學生跳繩(本網記者 張泉森 攝)
30載春秋,他托起大山的希望
在這個偏僻的小學,李尚榮熬過了10000多個夜晚。30年來,他孜孜不倦、教書育人的風格始終不變。在李尚榮的默默堅守下,從這所普通農村小學走出大山的學生近1000人。
1994年深秋,一天青泥河暴漲,阻斷了孩子回家的路。李尚榮將不能回去的孩子全部帶回家。原本就不寬敞的家,一下子擁擠來這么多孩子,年邁的爺爺、妻子與李尚榮徹夜未眠,為孩子們烘烤衣服,驅趕蚊蟲……類似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30年來,他拄著拐杖走村串戶家訪,給輟學學生和家長做工作,給成績差的孩子輔導,他的身影跑遍了桂花村的溝溝寨寨。
在李尚榮的辛勤努力下,桂花村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到100%,教學質量在山區歷次統考中名列前茅。由于他成績突出,1997年9月,被破格轉為公辦教師。
如今,他的學生王勇、張玲等人也從幼師等學校畢業,接過了李老師手中的“粉筆”,在成縣廣大偏僻的山村里,幫助更多農村孩子實現人生的夢想。學生宮瑜從成縣衛校畢業后,回到村里擔任村醫,提起老師,他如是說:“當年學校老師更換頻繁,我的成績只要一下滑,李老師就會在每天放學后留下我來補課,他很有耐心,有些題目我經常出錯,他反復教我,從來不打罵我。如果沒有當年李老師的輔導,就不會有我的今天。”
李尚榮不僅教小孩讀書,也教村民致富。他與村干部一起,主動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科學種田。在他影響下,桂花村的地膜玉米、大蒜,地栽黑木耳,香菇等已被列為成縣農業結構調整的試點,李尚榮也因此被縣政府評為“勞模”、“科技能手”等。村民嘗到了科學種田的甜頭,都支持子女上學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