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6月19日訊 今年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現60周年、基因工程技術發明40周年。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使醫學研究和醫療水平實現了飛躍,為農業帶來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為傳統工業改造升級、能源、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手段,給社會和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同時,現代生物技術的日新月異也強烈沖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
為了推動公眾特別是中學教育工作者、中學生更好地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認識基因工程改造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特此主辦了以“基因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主題的辯論賽。
6月18日,辯論賽在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舉行。本次辯論賽以“轉基因食品是否可以進入我們的餐桌”為辯題,由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國際班學生策劃、宣傳并實施。旨在帶動學生對于生物科學特別是轉基因科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以嚴謹、科學、客觀、審視的態度面對當代熱點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考,從而激發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原所長黃大昉研究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宏翔研究員等專家出席并擔任比賽評委。辯論會上正反雙方據理力爭,同時,也就近日我國農業部批準進口三種轉基因大豆一事展開了激烈的交鋒。辯論會現場氣氛一度緊張。賽后,與會專家對參賽選手的表現進行了點評,并頒發了冠亞軍、最佳辯手、最佳組織等獎項。
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原所長黃大昉研究員表示,對轉基因作物的認識要科學和理性。應當看到以下基本事實:國內外大規模應用已超過17年,每年億萬公頃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全球數十億人食用轉基因食品,未發現任何真正有科學證據的安全問題。經過多年科學評價和嚴格管理,人們當初擔心的問題陸續得到澄清和有效控制。實踐證明,依法批準生產的轉基因作物可積極推廣,放心食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姜韜高級工程師表示,生物學研究大量用到了轉基因技術,預計科學家從事的轉基因實驗每天有一萬次左右。轉基因之所以在我國出現了接受的障礙,不是科學常識的問題,而是情感問題,是對所謂“天然”食物的追求。但到今天,我們幾乎不可能吃到真正“天然”的食物了,現在的食品都是人類馴化的結果。當代生物學的特征是:所有的生物學問題最終能在分子層次上加以研究和進行解釋。作為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和研究對象,轉基因技術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張宏翔研究員稱,積極推動科學傳播、激發青少年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理性思考的習慣、鍛煉學生活動組織能力、提升學生學術活動的含金量是開展本次活動的初衷。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在今年舉辦了一系列以“基因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包括“基因工程知識與實踐進校園”、“科學家與教育工作者對話會”、“基因工程的奇跡”科普展覽等。本次“基因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主題辯論賽正是這一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活動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主辦、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支持、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承辦。(記者 刁云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