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 到底該聽誰的
“看不懂的不做,創業板再漲一倍其實我也不眼紅,這錢就不該我賺,但是有些明明看上去妥妥的機會,卻突然變成了套人的陷阱,這就讓人不淡定了。”變成陷阱的餡餅,張立指的是銀行股。
銀行股行情始自去年年底,在去年12月到今年2月間,銀行股的上漲可謂氣壯山河。但是春節過后,該板塊上漲動力明顯不足,開始出現持續下行的走勢。不過,考慮到銀行比較穩健的業績增長預期,以及仍然非常低的估值水平,不少股市中的“老江湖”都認為該板塊會在今年某個時候出現二次上攻,這其中就包括張立。
在踏空創業板行情后,張立春節后持續跟蹤銀行股這一市場估值洼地,等待買入契機。6月中旬,買入銀行股的發令槍似乎打響了。6月13-14日,匯金公司集中在二級市場增持了“工、農、中、建”四大行以及光大銀行和新華保險等金融股。作為重要的政策風向標,匯金增持一直被視作“政策底”的標志,更別說作為眾多銀行的大股東,匯金增持更可能意味著銀行股見底反彈的標志已經出現。于是,張立迅速在6月20日滿倉買入四大行等銀行股。
但是,這次看似穩賺不賠的交易卻在幾天過后變了味道。就在張立全倉買入銀行股的當天,銀行間市場利率突然大幅飆升,隔夜SHIBOR從6月19日的7.66%一舉飆升至13.44%。更令市場意外的是,對于本次銀行間流動性緊張,央行一改此前適時“注水”的慣例,持續保持“靜默”。市場預期由此混亂,于是各期限資金利率開始大幅飆升。坊間傳聞,央行在借此次流動性緊張的契機,試水金融領域去杠桿。對于股市來說,金融領域去杠桿首先受傷的無疑是銀行股,于是上周一和周二銀行板塊開始大幅殺跌。
“同為政策風向標,匯金公司和央行卻傳遞出了不同的信號,這銀行股到底是該賣還是該買啊?”方寸大亂之下,張立趁著上周二午后的大幅反彈,把手中的銀行股全部砍掉了。但是到了上周五,銀行股又發生了異動,工商銀行盤中驚現累計10幾億元的大買單,神秘資金護盤跡象十分明顯。這一次,張立再也不敢有什么操作了,“就像坐過山車一樣,現在腦子是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