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人民日報刊發中宣部部長劉奇葆署名文章《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幾點認識》。該文高屋建瓴,從理論源頭貫穿至實踐經驗,令人信服地體現出身為中國人,在信仰、堅持與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所必備的一種科學態度。
誠如文章所言,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不僅是一種國家施政理念或社會發展方式的選擇,更是執政黨對自身信仰以及某種執政倫理的堅守。正因為有了幾代執政集體的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才能在世界人口最多的這個國家實踐得生機勃勃;同時,也正因為在當今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發展起來的社會形態多樣化,和思想意識形態多元化的嚴峻格局,才使得在中國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顯得愈發重要并極具歷史意義。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起碼的態度當然還包括對其道路及理論的體系、制度的科學認知;也就是對中國實踐社會主義道路歷史的尊重。新中國對于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動實踐,用事實向歷史證明,中國這片土地完全適合社會主義理論生根發芽、以至茁壯成長;但也正如任何科學成果的取得、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必要的探索與試驗,社會主義理論實踐于這個國家之所以可以被冠之于“中國特色”,或便在于其從一開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還有一定的磕磕絆絆,甚至經歷了一些彎路。但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新中國并日漸豐滿成色的這段歷史,決不會由于曾經的風雨或曲折而狐疑頓生、躊躇不前;相反,正因為新中國建國來“兩個30年”的深入實踐,從“社會主義救中國”到“摸著石頭過河”繁榮發展中國,定能讓置身其中的每一位中國人,在看清歷史所帶來的記憶財富之后,對社會主義理論增添清醒而理智的道路自信。
當然,即便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已經生動實踐近達65年,并已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從一個生命力日益旺盛的理論發展體來看,這顯然不會是其活力于價值的全部意義。因為從當初的有別于其他社會形態、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讓一個無產階級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在中國穩固樹立;到堅持中國特色的、而不是呆板固守教條的社會主義,讓有著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從解決溫飽、到逐步實現繁榮昌盛;再到如今,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再次豐富,便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宏偉“中國夢”命題。
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繁榮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看清社會主義在中國一路走來的清晰脈絡,尊重并理智看待社會主義在這個國家取得的成果及經驗教訓,積極投身于未來、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奉獻力量,這應該就是身處社會主義國家的每位中國人,在認識、體會、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時所應持有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