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優勢:“軟件”的勝利
近年來隨著內地藝術市場的火熱,北京逐漸成為與香港相比肩的藝術品市場,但相比之下香港還是有許多優勢:自由港身份、免稅政策、與國際聯系的密切。這些都是香港“軟件”的勝利。
“國際和國內的重要畫廊蜂擁至香港,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免稅政策。”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說。藝術品進入香港完全免稅,是促成當地藝術產業蓬勃發展的助力之一。“內地拍賣的古畫、瓷器、當代藝術,回流成為重要貨源。內地市場的發展依賴于收藏總量的高漲,而高質量、傳承有出處、價格合理的拍品大都在境外。”藝術市場研究專家龔繼遂坦言,“但對于這部分優質的海外回流拍品卻有高達近30%的稅費,對于買家和拍賣公司來說都難以消化,進軍香港則能有效利用境外資源,優化拍賣公司資產配置。”
而香港的地理位置無疑也令它的亞洲藝術品市場中心地位如虎添翼。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與東方和西方都有密切的關系,具有良好的市場接納度。2012年,以中國嘉德拍賣和保利拍賣在香港舉行拍賣會為標志,香港、北京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南一北的兩大重鎮。而另一個更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內地畫廊選擇在香港開設分空間。香港業已形成多方爭鳴的態勢。
而說起北京和香港,許多人認為其是競爭關系,與其說它們“相爭”,不如說它們“互補”。武漢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的總監劉明認為,內地市場和香港市場各有特點,也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性。“內地的藏家,目前更喜歡內地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交易市場主要是在內地。而香港市場主要是面對西方藏家的。兩者是相互交錯、相互補充的。”2012年10月中國嘉德在香港首次舉辦拍賣,這是其自1993年成立以來首次在境外舉行拍賣會。今年他們的香港春拍,也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中國嘉德董事總裁王雁南說,北京、香港兩地已經構成了無論在收藏品種和收藏趣味方面都有所不同的兩個市場,北方市場特別喜歡的拍品,在香港不一定能受追捧,而嶺南地區或東南亞國家收藏者喜歡的,在北方市場不一定能有所“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