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行?有所作為!
閻良,這座距離古城西安50公里的航空工業城,是“飛豹”誕生和成長的地方。
十年制成,十年試飛。在中航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研制“飛豹”的這20年,陳一堅認為是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歲月。
1981年,國家財政緊縮,軍費大幅削減,“飛豹”由重點型號降為“量力而行”項目。經費削減、進度放慢、基建緩建,基本處于“下馬”狀態,陳一堅急了。男兒淚,不輕彈,他還是流下了眼淚,“我們理解國家當時的難處,但這個飛機是空軍海軍都迫切需要的!”
陳一堅說,沒有殲擊轟炸機,海軍作戰時就沒有了空中“保護傘”,就得捏著汗跟人打,“海軍部隊告訴我,如果人家跑到南沙跟我們較勁兒的話,我們就夠不著了,最重要的是沒有自己的飛機在空中保護,如果出現敵方飛機,我們的軍艦只能被動挨打?!标愐粓月犃诵睦锖懿皇亲涛?,“部隊都期盼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再干不出來,真是太丟臉了!”
沒有研制費,但是工資和辦公費,紙、筆錢總還是有的,“飛豹”研制團隊就這樣繼續方案調整、打樣設計,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堅持了約一年時間,在其他配套單位已經全部停止研制的情況下,“飛豹”設計圖已經一摞摞擺在案上。
“上級說‘量力而行’,我們在后面加了四個字‘有所作為’!”陳一堅說。
他們的堅持,讓“飛豹”的命運出現轉機。1982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批復,“飛豹”重新列入國家重點型號,研發工作轉入全面詳細設計階段。
1988年,“飛豹”迎來了首次呼嘯長空的機會。此后,“飛豹”又經歷了長達10年的試飛,每一次驚心動魄的試飛都讓它成長得更茁壯。
1998年,飛豹正式列裝服役,這架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研制的殲擊轟炸機,大大增強了我軍對地對海的作戰能力和遠程支援能力,成為當時國產戰斗機中唯一可以覆蓋南中國海地區的機型,從此,中國空軍掀開了更加“有所作為”的一頁。
一介書生,創新乃日常事
“我只是一介書生?!标愐粓哉f。
對這個書生來說,創新不是火花四射的激情迸發,而是日常的工作,“就是遇到問題不吭聲,自己去學習去解決”。
改革開放后,陳一堅赴德國參觀空中客車工業公司的前身MBB公司,看到好幾柜子研制飛機的美式技術規范,翻了幾本后,陳一堅被震撼了:這個規范太先進了!當時我國長期按照蘇式技術規范、管理模式研制飛機,這與實現“飛豹”的設計要求有著難以想象的差距。就在短時間的參觀中,他很快領會了蘇式規范和美式規范的差異。
陳一堅團隊毅然決定規范轉軌。一個創新的標準樹立了,之后各種困難考驗接踵而來。
選擇了美式規范,飛機的設計計算能夠更加精確,卻非常費時,非得用計算機才行。勒緊褲腰帶買來了新的設計工具卻不會用,怎么辦?陳一堅又發揮了善“啃”書的能力,買來許多這方面的書籍、資料,先掃盲后又自學編程。因此,“飛豹”成為了國內最早開展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機種之一。
如今,已經83歲高齡的陳一堅仍然為大飛機的發展奔波呼號,依然密切關注著新“飛豹”的研發和升級,為航空人才的培養不遺余力。
第一代“飛豹”研制歷經20年,而如今“新飛豹”從立項到裝備部隊只用了短短數載;原來的飛機設計需要鉛筆和尺子畫成的幾萬份圖紙,如今只需要借助全三維數字化技術就能研制飛機;原來飛機的機翼機身整合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如今只需要幾小時……
形變化,魂繼承,“飛豹精神”又在新的團隊里流傳。(記者 趙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