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訪北京、上海等地的名牌大學后發現,各校雖然未對尖子生出國情況做具體統計,但總體估計,出國者三四成,有些專業超過一半。
清華大學就業中心對近5年來高考“狀元”的去向統計顯示,這些狀元在清華完成本科學業后,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出國留學,近一半繼續留在國內讀研。
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陳永利說,近年來北大畢業生出國率很高,普通專業學生出國率約為30%,一些重點學科的學生出國率高達70%以上。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和密歇根學院都是成立不久的創新人才“實驗特區”,學生經過層層選拔。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錢靜峰說,這兩個學院本科生畢業后出國的比例都超過50%。
23歲的王雨舟是上海交大密歇根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他平時的學業成績在全專業60多同學中排第一。如今,他已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錄取通知書,將就讀該校環境工程學。他說,當時選擇密歇根學院就看重國際化辦學,對今后出國有幫助,“可以說,從大一開始就做好了要出國的準備。”
對于學術尖子來說,出國搞科研也是越來越普遍的選擇。記者采訪了解到,如今畢業留校教書的門檻也正“水漲船高”,研究生畢業想要留本校非常困難,出國不僅能享受國外科研環境提供的大量學術機會,而且,“海歸”背景也成為進入高校執教的“捷徑”。
尖子留學現象或更加明顯
從高考“狀元”到大學尖子,出境出國熱引發社會對人才流失的隱憂。然而,記者采訪的多位教育界人士認為,不可將兩者簡單地劃上等號。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吳堅介紹,近兩年,學校年級前50名的優秀學生僅有一半選擇國內高校,但他并不認為這是“人才流失”。他說,這些學生還處在受教育階段。況且最后結果來看,不少學生最終還是回國發展。
王雨舟的長遠打算也是如此。他說,出國也是為今后回國做準備,為今后去企事業或自己創業積累知識和海外工作經驗。
復旦大學就業辦主任劉金華認為,應以開放心態看待尖子生留學,內地知名高校都在強調國際化辦學,但畢竟學生出國后會有不一樣的視野,為了受教育者考慮,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并滿足相關的教育需求。
清華大學就業中心負責人說,清華重視因材施教,對于有志于做學術研究、有培養潛質的學生,鼓勵他們出國深造,積極把他們推薦到國際上學術聲望高、學術大師匯集、正在進行前沿研究的教育科研機構,跟隨大師開展研究,并鼓勵這些學生在學術上有所積累后,回來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今后尖子留學的現象還會越發明顯,對此,我們的教育也應在教育質量、教育氛圍、學校管理、以及獎學金制度等方面正視差距,改革完善。
上海交大教務處長江志斌認為,內地大學在建設高水平大學、國際一流大學時,不能忽略人才培養這一大學基本職能,更不能以規模作為發展目標,而是要在生源、師資、學科、管理上都做到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