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藝術館四位一體(即收藏證書、藝術家和作品合影、紙版作品集以及電子數據檔案)的保真系統。
業界興起保真行動
為了抗擊假貨侵蝕書畫市場、損害藏家利益及藝術家聲譽,當前,業界正在悄悄興起一股保真行動。
楊之光即是較早融入這股潮流的著名國畫家。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前,楊之光不但在藝術品、印刷和教育等領域注冊了“楊之光”商標及著作權,而且在家人的支持下,開始把自己的傳世之作重新梳理和鑒定,并結集出版。在楊之光看來,有了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的保護,任何人只要未經他的同意在相應的領域使用“楊之光”三個字,都將視為侵權,由此,他都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提請工商部門進行查處,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此前,他甚至對媒體表示,這是目前畫家自己打假維權的一個不得已而又有效的辦法。不過,讓他頗感可笑的是,在他注冊之前,“楊之光”三個字居然已經被人搶注,后來他向國家商標總局提出異議,才拿回了自己的商標權。
實際上,在嶺南名師里邊,除了楊之光,周彥生、陳永鏘、劉書民等一批人這些年都在陸續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梳理,試圖建立一整套的數據庫。在這一基礎上,陳永鏘的個人作品獨家代理機構漁歌晚唱畫廊官方網站,甚至還向外界開始推出了有償的鑒定服務。
對于商業機構來說,保真同樣重要。盡管一些行業人士,至今仍然把當前國內書畫市場的繁榮,歸功于假貨的盛行,認為是假貨提高了市場的活躍度,然而,在更多的人看來,贗品泛濫,對于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商業人士不應該通過制假售假來獲得暴利。
因此,當藝術家揭竿而起時,一批畫廊和商業網站也加入了這股保真系統建設的大流。雅昌藝術網是較早對畫家作品進行梳理的網站。包括楊之光、王玉玨在內的一批嶺南藝術家,此前就接到過該網的邀請。正是因為雅昌與國內藝術家的互動,使得很多網傳的名畫贗品在不斷梳理和比對中露出了狐貍的尾巴。
在廣州本土畫廊國文藝術館經理何東海看來,建立數據庫不過是保真系統的一部分,面對當前書畫市場的亂象,要想真正建立起藏家的信心,必須進行更科學和全面的設計。
據何東海介紹,國文藝術館在創館之初,就已經開始了對名作保真系統的建設。目前,他們已經針對劉書民和盧中見兩位嶺南名師的畫作,初步建立起這套系統的基本模型,即收藏證書、藝術家和作品合影、紙版作品集以及電子數據檔案“四位一體”的保真模式。
在國文藝術館的數據庫里邊,記者看到,該館對館藏和交易出去的每一幅劉書民和盧中見的畫作,都進行了內部編號,每幅作品不僅有作品圖片,還單獨配有作品與藝術家的合影,以證實該幅作品來自該名藝術家,同時,每幅作品都有一份獨立的收藏證書。只要是來自國文藝術館的畫作,都可以通過收藏證書來查到作品的獨立編號,從而在系統里邊找到相應的數據。除了數字檔案,國文藝術館,還對所有畫作進行了歸類出版,而內部編號不會出現在畫冊上。
“如果是仿制品,根本不可能有編號和收藏證書,而憑空捏造的作品,則根本上連數據都不可能找到。”對于國文藝術館的做法,胡紅拴大為贊賞。不過,他也指出,如果曾經買過真品的人來造假,鑒定的難度就會加大。“因此,對于層出不窮的造假手法和造假技術,保真系統還應該不斷更新。”(記者 馮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