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終于成為確定的方向。“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已經寫入改革綱領性文件,延遲退休漸進式實現。雖然還只是“研究制定政策”,但延遲退休作為改革目標已經是毫無疑問了,漸進式只是操作性的考慮,減緩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對于媒體炒作“延遲退休”,筆者印象頗深的,近幾年有這么幾次:
延遲退休從話題的出現到落實為政策方向,經過了5年時間。2008年1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負責人稱,有關部門正在醞釀等待條件成熟時延長退休年齡,小步漸進,每3年延遲1歲,在2030年前將職工退休年齡延遲到65歲。2010年9月,這一話題再度升溫,人社部副部長王曉初表示,有專家指出,到2035年中國將面臨兩名納稅人供養一名養老金領取者的情況。2012年6月5日,人社部表示延遲退休是必然趨勢,將在下半年啟動政策研究。2013年6月,人社部表示延遲退休思路已擱置,目前只是學術探討。8月清華大學提出“正常退休但延遲到65歲領取養老金”的方案,“男做園丁女洗衣”的退休前景受到抨擊。10月媒體報道,多部委閉門會診養老制度頂層設計方案,達成共識。11月,改革綱領性文件正式表述“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爭議是否達成的社會共識是一個問題,但反復的討論和爭議對人們漸漸正視延遲退休這個重大轉變,則有明顯的作用,它是反復的喊話,使人不再對延遲退休感到不可思議、不槿想象,不再對這一問題感到突兀,甚至因預計到這一政策必然到來而形成心理準備。事項的議題化,能夠使議題變得熟悉,使難以設想的變化成為即將到來的未來圖景。議題的熟悉化過程中,不免有抗拒,有爭議,有很大的分歧,但圍繞議題的討論和爭議,客觀上成為輿論的測試、可接受度的測驗,并且議題本身具有某種“倒逼作用”,議題作為“未來必然”而出現,從而完成了未來倒逼現在的功能。這在很多改革措施的出臺和推行中曾經有過,現在再來一回,并不會令人陌生。
回頭來看,漸進式延遲退休的最后決定,其實跟5年前議題初次提出時人社部研究所透露的醞釀設想沒有二致,“延遲退休,小步漸進”,那時就已經提出,時間表也有,2015年開始,2030年達成。延遲退休是目標,小步漸進是措施。此后的討論,調子有急有徐,甚至還表示停頓,但“大勢所趨”一直沒有放棄,使“擱置”顯得更像是在大眾心理上進行的調控和節奏上進行的變化。
人社部研究人員再次出現在權威媒體上,解讀延遲退休話題,“一是分步延長到位,……二是設‘緩沖期’,不會立刻實施。在將來有關延遲退休的政策制定并公布之后,還將經過幾年的準備才會正式實施”。解讀的意思是明白的,在學術研究上、部門認識上所說的“大勢所趨”,經過改革綱領性文件的確認,已經不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可以討論的將是怎樣讓“大勢所趨”得以實現,實現的辦法可以柔和一些,這就是“漸進式”、“分步”、“緩沖期”的意義。
養老金存在巨大的缺口,若無退休政策的改變,缺口還將擴大,這是“大勢所趨”的硬道理。至于國際慣例等等,其實若不采行,是完全可以視之為國情差異的。然而,人社部又曾經一再表示養老金支付沒有危機,甚至還有結余。媒體在分析缺口產生的原因時,則不斷談到政府責任和社保案。現在,這些討論即使仍然可以進行,已經不再重要了,大勢已經確立,只是人們還應該得到一個解釋,人社部的養老金數據到底是什么。
其實,人們更加關注的是退休雙軌制。就像每當討論起醫療問題,人們更加關注的也是雙軌制一樣。漸進實現延遲退休,對早先已經根據國家政策進行了人生安排的人,影響將會減少,新晉工作的人,會根據新的政策去安排其人生計劃。但即使如此,延遲退休對部分人是有利的,例如公務員尤其是掌握權力的人,但對很多普通工人來說,延遲退休將使其支取養老金的時間推后,他們不能從加長勞動年限中得到任何利益。更重要的是,即使同樣延遲了退休年齡,退休后獲得的養老保障并不公平,公務員在享受退休工資,普通人則支取養老費,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
經過數十年的改革,人們對公平越來越敏感。延遲退休是不得不接受的結果,但問題并不只是普通人“跟自己比”是否影響巨大,而是跟別人比是否有相對公平的退休待遇。如果不能消除退休的雙軌制,即使漸進式延遲退休也將難以減緩社會矛盾。延遲退休已經不可逆轉,退休雙軌制也必須終結,否則會形成“改誰的革”的疑問,那么破除利益藩籬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了。
編輯 黃適